董仲舒说:“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有相受之意,有为政之理,不可不审也。春者,天之和也;夏者,天之德也;秋者,天之平也;冬者,天之威也。天之序,必先和然后发德,必先平然后发威。此可以见,不和,不可以发庆赏之德;不平,不可以发刑罚之威。又可以见德生于和,威生于平也。不和无德,不平无威,天之道也,达者以此见之矣。我虽有所愉而喜,必先和心以求其当,然后发庆赏以立其德。虽有所忿而怒,必先平心以求其正,然后发刑罚以立其威。能常若是者,谓之天德,行天德者,谓之圣人。”(《春秋繁露·威德所生》)借四季气候变化来说行政原则、为政之理,是一种类比。对于这个天是否有神性,可以有各自的理解。董仲舒用这种方法讲“圣人配天”,其他儒家也经常讲法天、则天,也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的说法。这里将四季当做天的德威,似乎包含封建伦理,又不明确。万物生长,是天之德。夏季万物茂盛,所以称为天之德。冬天万物凋零,体现的是天之威。这只是一种法天的理解。四季变化有从事政治的道理,天子要效法,不要感情用事,要按天道来行政。
天与人中间充满着阴阳之气,天人通过气这种中介进行信息交流,相互感应。天通过气的变化,对人(主要指皇帝)表示自己的感情。皇帝表现良好,天会产生瑞物来表示赞许。皇帝表现不好,天会降下灾害,来表达对皇帝的批评,皇帝如果还不知道改正自己的错误,那么天才使他“伤败”,亡国杀身。董仲舒说根据孔子《春秋》中所记载的史事,可以看到天人这种相互感应的关系。天有仁爱之心,只要皇帝不坚持错误,愿意效法天意,天就会尽量扶持他,不使他伤败。这就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主要框架。一讲天人感应,他所讲的天的问题,就可以落实到人的行动上,落实到政治上。这个天论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