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18122
  • 作      者:
    王立仁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韩非其人、韩非治国方略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争霸时期的法制改革、图强时期的法治理论与实践、韩国国势的衰微与韩非的志向、循天守道之意蕴、论“道”意在构建治国之基础之道、何以以及如何循天守道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以赏者赏,以刑者刑,因其所为各以自成”(《扬权》)。“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民不惩易为非”(《难二》)。无功受赏,民众就会有侥幸心理,有罪的人不惩罚,民众就会因不受惩罚而易于干坏事。为了坚定君主信赏必罚的决心,韩非还力图通过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以罪受诛,人不怨上的事实来说明自己的主张。在韩非看来,认真贯彻赏罚的效果,无论是受赏还是受罚的,都不怨君主而怨自己,因为赏罚一是依据自己的行为,二是因为法律的规定。“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偷赏,则功臣堕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主道》)。圣明的君主不随便给予赏赐,也不赦免惩罚。随便赏赐,那功臣就会对事业懈怠;赦免惩罚,那奸臣就容易胡作非为。“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使以功外于法而赏加焉,则上不能得所利于下;名外于法而誉加焉,则士劝名而不畜之于君”(《外储说左上》)。在韩非看来,可以得到利益的地方,百姓就归向它;可以显扬名声的事情,士人就为它而死。所以对不符合法制的功劳给予赏赐,君主就不能从臣下那里得到利益;对不符合法制的名声给予赞赏,那么士人就会努力追求名声而不顺从君主。不能够坚持赏罚的原则,即该赏的赏,该罚的罚,而是对不该赏的赏,不该罚的罚,就没有人看重君主。“欲为其地,必适其赐;不适其赐,乱人求益。彼求我予,假仇人斧;假之不可,彼将用之伐我”(《扬权》)。要治理土地,赏赐必然要适宜。赏赐不适宜,叛乱之人一定要求增加赏赐。他们要求,我就给予,那是将斧子借给仇人。将斧子借给了不可以借的人,他就将用这斧子来砍伐我了。韩非在这里把随便赏罚的危害提高到相当的程度,看成是将斧子借给仇人来砍伐我。“且夫发困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难二》)。韩非认为:打开仓库赏赐贫穷者,这就是赏赐无功的人;审查监狱释放轻囚,就是不惩罚有罪的人。奖赏无功的人,民众就会苟且侥幸而对君上寄托非分之想;不惩罚有罪过的人,民众就会因不受惩罚而容易干坏事。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韩非其人
二、韩非治国方略解读
三、关于本书的框架

第二章 变法图强——社会背景及韩非的志向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二、争霸时期的法制改革
三、图强时期的法治理论与实践
四、韩国国势的衰微与韩非的志向

第三章 循天守道——治理国家的基础方略
一、循天守道之意蕴
二、论“道”意在构建治国之基础之道
三、何以以及如何循天守道

第四章 因情而治——治理国家的主导方略
一、因情而治的意蕴
二、作为主导方略的根据
三、人情现实扫描
四、人情善恶论
五、韩非的人性观
六、因情而治的举措

第五章 赏罚二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赏罚二柄作为治国基本方略的依据
二、面对好利恶害人性的举措
三、明君治国之道是虚静参验赏罚
四、赏罚是治理国家的利器
五、赏耕战罚违法
六、信赏必罚是赏罚要坚持的基本准则
七、赏罚有度不能随意
八、赏罚无度民偷望易为非
九、关于赏罚的其他主张

第六章 动无非法——赏罚的标准和保证
一、法的三重意蕴
二、法及其特征
三、实行法治的根据
四、现代以德治国的不良后果
五、立法简单清楚,权衡利弊
六、重刑罚少奖赏
七、严格执法

第七章 治吏引纲——治国的关键方略
一、治国的关键是治吏
二、治吏最根本的是选用能人为官
三、选用能人为官的根据
四、程能授事、因能授官之意蕴
五、制约能人的基本理念
六、制约能人的具体举措

第八章 务力耕战——治国的根本方略
一、务力的内容及其手段(耕战和赏罚)
二、赏罚因事实而据法律(赏罚的标准和保障)

第九章 韩非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一、韩非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
……

第十章 韩非治国方略的实效、局限及历史影响和现代借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