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用即道: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阐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35145
  • 作      者:
    林丹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林丹,1964年11月生,福建上杭人。198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空间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编(合编)教材一部,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出版译著一部(合译)。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比较、现象学、儒家哲学。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展开
内容介绍
  《日用即道: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阐释》通过现象学与阳明思想的对话视域,避免现代中国的哲学研究中,由于受到近代西方哲学框架的影响,对于阳明思想的某些“形而上学”化的解释倾向。在这一现象学视野中的阳明思想,其总体特征是:一种对于终极实在(心、理、良知等等)的非对象化和生活境域化的理解。这一特点贯穿着整个阳明哲学。心与理,心与物,知与行,人与天,以及格物致知、“致良知”等等,都是在切己相关的动态过程中展开的,从而处处都有着切身的直接可领会性。在人与天的相交相构之中,气韵盎然。“理”、“良知”、“道”,都不是立在“我”面前的一个“对象”,不是形而上学的理论思辩所把握者,而是生活之“道”、生命之“道”。它是终极思想境界与生活日用的交融合一,高远与切近的合一,深邃与简明的合一。
展开
精彩书摘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固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全集》,第96页)
  人们把知与行分作两件,道德要求又不甚严,于是不善之念只要未曾行便不去禁止。而若“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那么不善之念即使未曾行,也需将它“克倒”;这就提高了道德要求。可能提出的疑问是,虽“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之说用于不善之念尚可,但如果也用于“善念”,岂非使人满足于“一念发动”,而不实际地付之于“行”,这岂非正违背了重践履的初宗,不正是阳明所批评的“知而不行”?那么,“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此说是否只适用于不善之念,而不适用于善念?
  然《传习录拾遗》中有另一段纪载:
  门人有疑“知行合一”之说者。直曰:“知行自是合一。如今能行孝,方谓之知孝;能行弟,方谓之知弟。不是只晓得‘孝’字‘弟’字,遽谓之知。”先生曰:“尔说固是。但要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全集》,第1172页)
  可见“一念发动”之说同样适用于“善念”。问题仍然在于需注意到“知行本体”中的“知”与“行”之本然的相通相融。此知乃实际生活本身之知、前观念化之“身知”、动静合一之知。先看这样一个例子:
  问:“儒者到三更时分,扫荡胸中思虑,空空静静,与释氏只一般,两下皆不用,此时何所分别?”先生曰:“动静只是一个。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只是存天理,即是如今应事接物的心。如今应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天理,便是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心。故动静只是一个,分别不得。知得动静合一,释氏毫厘差处亦自莫拚矣。”(《全集》,第98页)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胡塞尔现象学的还原、构成与境域思想
一 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
二 还原思想与构成思想
三 境域思想与还原和构成思想的关系

第二章 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的现象学
一 海德格尔对于“对象化”态度的批判
二 对于“纯粹意识”和还原的超出
三 境域型思想方式的出现
四 存在问题的提出
五 实际生活经验及其表达方式
六 与中国哲学中的表达方式的比较

第三章 王阳明思想的问题背景——一程与朱子
一 程思想的内在矛盾
二 朱子思想中的“形而上”与“形而下”
三 天境道域
四 “心-理”关系问题上的困境

第四章 日用即道——“形而上”与“形而下”在生活中的贯通
一 生活与思想
二 龙场悟道
二 “事”与“道”
四 “教”、“学”皆道

第五章 心与理——境域中的“活理”与概念本质的融解
一 “心即理”初解
二 “心即理”之“心”
三 境域化的“心”和“理”
四 “外物”与“心一物”
五 “固有”即“切己”
六 传统与“吾心”

第六章 知行合一——“称手”(zuhanden)的“知-道”
第七章 良知与致良知——本己生命在境域中的显发
结语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