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思想启蒙与文化转型:近代思想文化论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617150
  • 作      者:
    彭平一著
  • 出 版 社 :
    岳麓书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彭平一,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冲破思想的牢笼——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从新民、新人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进程》、《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湘城教育纪胜》等;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博导文丛·大国思想脉动系列:思想启蒙与文化转型·近代思想文化论稿》收入作者近二十年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思考的一些成果。这些文章大部分与思想启蒙和文化转型相关。进入近代后,思想启蒙成为了中国思想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与思想启蒙并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这一文化转型,首先是思想观念转型的过程,因此,思想启蒙既是文化转型的条件和动力,又是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所有这些有关近代思想启蒙和文化转型的文章,都诠释着作者的一个基本观点:思想启蒙与文化转型正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历程的本质趋势和基本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章太炎则主要是出于革命的需要来论述道德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同于封建社会改朔易服的王朝更替,“今之革命,非为一己而为中国”。这就是要求革命党人尤其是革命领袖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广大群众的道德榜样,以感召广大群众投身于革命事业。否则“纵令瘏其口,焦其唇,破碎其齿颊,日以革命号于天下,其卒将何所济”?革命事业的艰巨性和革命者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也要求革命者必须是“弘毅负重之士”,必须清除一切“富贵利禄的心”;而且在革命时期,革命者没有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就显得更加重要。正是出于这些考虑,章太炎提出了“革命道德”的命题。
    比较梁启超和章太炎对于道德社会作用的认识,可以发现两者有某些共同之处。首先,梁启超和章太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道德作为他们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章太炎直截了当地将革命道德作为保证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自不待说。即使是梁启超,他虽然没有明确宣布“道德革命”的政治目的,但从他对道德社会作用的具体论述中也可以看出,他的“道德革命论”是为其维新改良的政治路线服务的。他认为要维新,必须有“新民”,必须有新的国民道德,否则只不过是“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因此“道德革命”就成为实现维新改良,建立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的前提条件。
    ……
展开
目录
自序
关于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论道咸经世派的整肃人心思想——兼论整肃人心思想与改造国民性思潮的关系
论龚自珍的理想人格
论魏源的伦理思想
论郭嵩焘在近代中国“人心风俗”思想演进中的地位
“道德之革命”与“革命之道德”——梁启超和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之一
“道德进步论”与“俱分进化论”——梁启超和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之二
“致良知”“破我执”和唯意志论——梁启超和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之三
论国家主义理论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影响
论辛亥革命前的国民性改造思潮
论青年毛泽东以道德改造社会的思想
晚清政治改革的文化思考
洋务运动中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传播
戊戌前后湖南今文经学的学术播迁及其影响——以王闽运和皮锡瑞为始末
廖平经学思想研究述评
文化转型背景下的义和团运动
论清末新政时期新旧文化的转型
清末新政期间新文化体系的构成
长沙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与辛亥革命
论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五四”时期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认同基础
张百熙与晚清教育改革
从思贤讲舍到湖南自修大学
湘雅医学院是教会大学吗
戊戌维新运动中新政治势力的积聚与形成
戊戌地方制度改革与维新派的地方政治思想
论湖南维新运动中的“湖南自保”和“文明排外”策略
戊戌维新运动中康有为策略变化的原因探析
论青年毛泽东的“湖南自治”和“湖南共和国”思想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