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7541
  • 作      者:
    (美)高居翰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高居翰教授(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之一。1950年,毕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之后,又分别于1952年和1958年取得安娜堡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追随已故知名学者罗樾(Max Loehr),修习中国艺术史。高居翰教授曾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服务近十年,并担任该馆中国艺术部主任。他也曾任已故瑞典艺术史学者喜龙仁(Osvald Siren)的助理,协助其完成七卷本《中国绘画》(Chinese Painting:Leading Mastersand Principles)的撰写计划。自1965年起,他开始任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艺术史系,负责中国艺术史的课程迄今,为资深教授。1997年获得学院颁发的终身杰出成就奖。高居翰教授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融会了广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重要作品包括《中国绘画》(1960年)、《中国古画索引》(1980年)及诸多重要的展览图录。目前,他正致力于撰写一套五册的中国晚期绘画史,其中,第一册《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第二册《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第三册《山外山:明代晚期绘画》均已陆续出版。第四、第五册仍在撰写中,付梓之日难料,但高居翰教授已慷慨地将部分内容及其他讲稿、论文刊布于网络。    1978至1979年,高居翰教授受哈佛大学极负盛名的诺顿(Charles Eliot Norton)讲座之邀,以明清之际的艺术史为题,发表研究心得,后整理成书:《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该书曾被全美艺术学院联会选为1982年年度最佳艺术史著作。1991年,高教授又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班普顿(Bampton)讲座之邀,发表研究成果,后整理成书:《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高居翰教授(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
    《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是在1989年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专题研讨班和1991年的哥伦比亚大学普顿讲座的基础上扩充而成,讨论传统中国画家,尤其是宋末以来画家的生活与工作,从社会经济角度观察中国绘画从早期到晚期的重要转折。
展开
精彩书评
    始终忠于自我,创作伟大作品,不必考虑日用所需及烦扰的文人画家神话在中国已经被珍视了上千年。在《画家生涯》中,高居翰富于想象地昭示出这一神话背后的现实。他让我们看到家庭作坊和被雇佣的代笔者,看到中间人、造伪者以及交易代理人,看到画家的画室以及技巧展示,看到顾主为得到画作而支付的形形色色的报酬:从糕点、药物、创作材料,一直到稀有的古董和迷人的侍妾。
    ——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
    
    高居翰是一位多产而受尊敬的中国绘画史学者,本书以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系列讲座为基础修订而成,讲述了历史上中国画家的创作情境,有趣可读。作者认为,中国文人画家的观点被中国和西方学者视为正确无误地加趴接受,但根据信笺、笔记、题跋等历史记述,这一观点需要被重新检视。高居翰所讨论的事例包括文人画家如何卖画、域室的批量生产,以及由画家签名的代笔之作等。尽管这些议论是针对先前的学者而发,但读者只需对中国绘画略有了解便可明白其意。
    ——Library Journal
展开
精彩书摘
    上一章概述了中国的面家与他们的顾主或赞助人,有时甚或是想得到他们画作的朋友(尽管是朋友,也应给予画家一些回报)之间的各种交易形式,以及将顾主的愿望传达给画家的方式。我们探讨了雇佣中间人和代理人的方式,以及画家如何获得金钱、礼物与恩惠作为酬劳。本章将继续论述相同的主题,只是侧重点转向画家的工作条件,包括画室、助手的使用,图样的传移、临摹,以及其他日常工作方式的问题。关于绘画用的材料、工具和笔法,我不打算在此论及,因为它们构成另一组大规模的、独立的论题,而且已经有过相当多的研究。
    已经讨论过的处境,从索取绘画、制作绘画到画家获得报酬,绝大多数属于交易顺畅的类型,因此尚有一些重要问题仍不得而知,诸如:在何种情况下洽谈会宣告破裂?于何时及因何缘故画家会拒绝作画?顾主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指定他期望的画作?
    顾主决定权的比重
    我从最后一个问题开始,并且基于一个简单的观察,顾主在指定所要绘画的主题、风格和形式上所持的权力比重,一如我们可以料想的那样,依据他本人与画家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而各不相同。一位社会史家写道:“中国人都敏锐地意识到,社会是个等级的体制,其间每人都占有一个界定清楚的位置。两名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就由他们所处的相对位置来决定。”尽管特别是在后期阶段,基于礼节的缘故,画家们被给予某些高于他们自身所处社会阶层所当享有的礼遇——如欢迎他们参加仅由达官贵人参与的聚会,或者在写信向他们索画时采取恭敬的语气——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模式。16世纪初苏州一位有权势的官员也许会很客气地跟仇英讲话或是写信,但他也会期望仇英严格地按照他的愿望制作他想要的画作。从当时的题识及其他文字中,我们读到某人会“召来画师”为某场合作画一幅,或是描绘园林景物,或是为文字配图,颇似人们召来木匠打制一件需用的家具。
    在另一端,那些藉由出身和级位而居于社会上层的画家,则有可能与大部分素画者平起平坐,甚或视对方为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因而有余裕对索画者粗鲁的要求以及笨拙的表达方式表露愤慨。文学作品中充满了这类故事,画家和赏识他们的人因显而易见的原因,都喜爱这些故事,他们自己甚至往往就是这些故事的杜撰者。
    比如说倪瓒,他抱怨人们误将他当作普通类型的画家:“近迂游偶来城邑(想应是指苏州),索画者必欲依彼所指授,又欲应时而得,鄙辱怒骂,无所不有。冤乎哉!讵可责寺人以髯也,是亦仆自有以取之耶?”苏州人对倪瓒的要求,尽管确实误解了倪瓒的身份,但同时也表明,在当时,向画家指定作品的性质并且给他设定完成期限是很正常的做法。但以这种方式与倪瓒交易并不合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不管这些人的愿望如何,他们只会从那里得到(要是他们真能得到什么的话)一幅习见的、简略空旷的山水【图3.1】,或者是一幅竹石,都是倪瓒适兴而作,早有储备的作品。
    ……
展开
目录
三联简体版新序
英文原版序
第一章 调整我们对中国面家的印象
关于郏旼的个案分析
绘面的业余化
后期鉴赏活动的影响
重新解读画作:应景之作
重新解读画作:山水画和手卷

第二章 画家的生计
图画的用途
获取一幅画作之一:委托和书信
获得幅画作之二:中间人和代理人 
获取一幅画作之三:市场和画室
买画付款的方式之一:现金支付与价格
买画付款的方式之二:礼物、服务和恩惠
买面付款的方式之三:盛情款待寓居面家
幕府、画院、女性画家

第三章 厕家画室
顾主决定权的比重
情非所愿的画家
不满意的顾主:待审批的稿图
粉本和画稿
写生与临摹旧范本
画家画室
使用助手

第四章 画家之手
题材范围的缩小
不同类型的画家:地位和风格
笔法类型:风格与地位
文人画家及其受众
赝造画家之手
代笔者
董其昌及其代笔者
金农及其代笔者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版目录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