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赤心一片,蒙古统治者却对他始终抱有戒心。尽管进入仕途后,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展示了较高的才能,但因为宋宗室南人的身份而不被信任,他一直没能进入真正的政治核心集团,而是委以闲职。而宋宗室的尴尬身份更使赵孟頫一直招人嫉妒,几乎从他出仕的第一天开始,官场风波就一直缠绕着他。他不仅要小心侍候元世祖,还要谨慎对付蒙古权臣。官场上的倾轧排挤,使他常有如履薄冰之感。尤其是与桑哥的不合作,使他备受桑哥的嫉恨。《元史》记载:“孟頫自念,久在上侧,必为人所忌,力请补外。”
据《元史》和《行状》,至元二十八年(1291)世祖欲请赵孟颊“与闻中书政事”,但孟頫为躲避是非,免遭祸害,竭力想离开政治中心大都。有论者把至元二十九年的外补作为赵孟頫心态变化的转折点,认为“力请外补”是他在仕途将近权力巅峰时,甘于淡泊、激流勇退的一种表现。但笔者认为,“外补”并不说明赵孟頫是甘于淡泊,这种选择是他历经残酷的朝廷政治斗争洗礼后,经过谨慎的思考、权衡所作的明智而又无奈的选择。一旦有好的升迁机会,赵孟頫并没有放弃,如在以文治著称的元仁宗即位后,他再次赴京,政治生涯真正达到了顶峰。这能很好地证明孟頫不是甘于淡泊、急流勇遐。
赵孟頫为什么力求外补?且看当时的政局:汉族儒生在朝中是“疏远之臣”,议事时处于劣势,一般不敢担任要职。许衡、阎复都曾是元世祖物色为宰相的人选,但他们都推辞不就,推举蒙古人担任,以免惹杀身之祸。
即便如此,汉族儒生在朝中还常常遭遇不测,常因不附权奸而被视为异己。例如,秦长卿就因参奏阿合马的罪行而被阿合马、中贵人等官吏暗中谋杀,自己还背上了贪污的罪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