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年正月三十,方苞侧室杨氏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道章。方苞此时已三十五岁了,因蔡氏生的第一个儿子夭折,所以更珍爱这个儿子了。
三月十六日,方苞遵兄遗嘱,迁弟柩与兄并葬于泉井村之北原。葬下弟弟和哥哥,方苞放下了心中的一件大事。从此,哥哥和弟弟在此做伴了。墓四周的青松,在春风中微微晃动,夜幕即将降临,方苞心中一阵悲哀。弟弟和哥哥都死了,三个人只留下自己,这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啊!人死了,没有知觉,什么都不知道了。最可悲的不是已经去世的亲人,而是无依无靠、内心万分痛苦的活下来的人。
哥哥去世后,四方同学想见方百川遗文,方苞遍索于生徒朋游,仅得二十篇,后与方百川《自知集》并在一起刊布。
1693年,方苞在京师时,曾收到哥哥邮寄的十余篇文章,被内丘人王永斋持去。1700年春,芜阴人夏虎文访问方百川,别时方百川送了一册自己的文集给他,从此未还。现在,王永斋和夏虎文两人已去世,他们的子弟,将来能求索得之,刻印行世吗?
哥哥不好时文,他写文章,一定是有用的,而且是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的。这么写文章,别人认识不到,哥哥却做到了。从哥哥的文章中,人们可以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充于中而不可以已者”的。
方百川的诗歌、古文,竟然无存,只有《络纬》(《为督学磁州张公赋》)、《拟南楼镦集序》(载《江左文选》)、《广师说》(上韩慕庐),流传很广,朋友手中都有。
方百川主张写时文要明于事物之理而求以济用,即不要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写了要对社会有用。此话,他并未写进文章中。好在其时文为二三同好所推崇,并刻印流播于世。不久,海内学者几乎家家有其书了。
弟弟方林生前也写了十来篇文章,方苞和哥哥在其去世后,收了起来,不忍翻读。过了数年,才敢翻读,才知弟弟已得庆历诸公奥秘。因弟弟文章篇数少,不能单独成帙流行。方苞刻印哥哥文集时,从弟弟的二十篇文章中挑了十篇,附在后面。从此,弟弟的文章和其人,也可以借此流传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