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饮者留其名”
唐代诗人,以李白(太白)、杜甫(子美)为冠冕。太白诗豪迈清逸,有飘然凌云之概,故称诗仙。子美闳深典丽,集诗家之大成,故称诗圣。两人同时,李白年长,相差十一岁,均早于白乐天,李白死于宝应元年(762年),杜甫死于大历五年(770年),白乐天诞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已在李杜二人的死后了。
乐天诗情辞切至,平易近人。三位诗人的作品风格虽不同,但是好酒善饮却是相同的。
李白的善饮几乎无人不知,所传他于醉后在采石矶跃江捉月而死的故事,虽早经证明是无稽的齐东野语,但他的爱好杯中物,确是事实。
他的《古风襄阳歌》有句云:“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将进酒》云:“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豪于诗,亦豪于酒,诗仙即酒仙,二而为一。
至于杜甫本人,他的好酒善饮,似乎不若李白的著名,然而他最后却是死于酒的。
尝作《醉时歌赠郑虔》的杜甫,有旬日:“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我师。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感鬼神.焉知饥死垫沟壑”。这类有关饮酒的好句,在杜集中多得不胜征引,而且他的酒量甚宏,他:自己说:“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
甫一生坎坷,在烽火战乱中颠沛流离,晚年有一段不很长的时期,卜居于成都浣花草堂,物质境遇仍甚艰困,曾作“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之叹。亲朋知其所好,往往携酒相过,他每纪之以诗,诗情酒意,极酣畅淋漓之致。
牛肉白酒醉饱而死
他于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客未阳,“一夕大醉卒”,年五十九岁。关于杜甫死事的最早记载,当为元微之所作杜氏墓志铭,谓“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并未指明耒阳,更没有说出死的原因。《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得比较详细: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767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未阳。
《新唐书》的记载,大致相同,文字上略有出入,云: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
旧书所说杜甫死于永泰二年,这是一个显著的错误,杜集中有《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四十韵》的长诗,如果永泰二年(766年)死了,何来此篇?明人钱谦益考定“子美(大历)三年(768年)下峡,由江陵公安之岳,四年(769年)之潭,五年(770年)之衡,卒于耒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