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力贯彻办学方针校长学员打成一片苏公分校的办学方针和学习内容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经苏中区党委同意,在苏中一分区成立苏中公学分校,接收南线投奔根据地的知识青年。苏公分校是以三分区的干部学校和四分区的专科学校为基础成立的。苏公分校的学生包含了三干校学生、四专校学生和新招的一批知识青年,后来,苏浙军区新四军根据“双十协定’’忍痛北撤,有一部分地方干部随军渡江北来,为了提高他们,安排他们一起参加分校学习。苏中公学分校于1945年12月25日在海安县的丁家所镇正式成立,由吴天石任校长兼党委书记。苏公分校学员共编成7个中队,第一队是由四分区专门学校转来的,大多数是高中程度的青年学生,第三、四、六队是从苏中新、老解放区招收的初、高中青年学生,第二、七队是地方区乡级干部,第五队是由苏中公学女生队全建制转来的。分校的教育方针要求学员争取“和平、团结、民主”,反对“内战、分裂、独裁”,入学之初,着重的是时事教育。一般进步的知识青年,愤于日本投降后的“蒋敌伪合流”;从江南撤退的干部,痛恨蒋介石在江南的“劫收”和反共,他们对蒋介石的和平诚意及旧政协协定颇为怀疑。时事教育着重提高他们的认识,为争取和平、民主、团结和政协决议的全部实现而奋斗。学习时间为三个月,主要内容有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在时事教育结束后,因新解放区工作的需要,有近400名学员经过华中一地委分配到城市或乡村,组成工作队搞地方工作。余下的学员按计划要对他们进行正规的业务教育,以培养建设新中国的专门人才。当时全校学员分为财经、金融、会计三项业务进行学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少业务教师,而懂得业务的同志又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学校就采取了“选师”、“就师”、“参加实际学习”三种办法。所谓“选师”,就是在业务课程开出之后,选请一位对此有丰富经验的同志,在一定时间内来校教学,换一个课程,再选请一位教师。这样既不耽误讲课人的工作,学生又可以得到较好的教学。如“文教队”要学习学校行政,则选聘一位学校行政办得最好的校长来上课;要学习教学法,则选聘一位书教得最好的教师来上课。所谓“就师”,就是课程开出之后,拟选聘的教师在政府机关工作,一时离不开,学生就编队,到他的驻地去请他讲授,财经队就是这样进行学习的。所谓“参加实际学习”,就是有些课程在课堂上是学不好的,如发动群众,单讲“群众工作”还不行,一定要实际去做,因此行政队就开到乡村去,深入群众,从工作中学习,学习一个段落之后,再回来总结提高。此外,苏公分校还选调40多名有一定文艺才能和爱好的学员组成校文工队,一面进行专业学习,一面搞文艺演出。1946年6月,学校曾组织大部分同学参加学校附近农村土改复查工作,接受锻炼。7月中下旬,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从南通方向进攻如皋。我军七战七捷的皋南战斗发生时,苏公分校奉上级指示,派数十名干部和学员参加战场救护工作。校长留给学员的印象吴天石在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与师生打成一片。他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对襟布衣,交通全靠步行。按规定,他在苏公分校配有马匹,但他仍然坚持步行,间或乘坐警卫员的“二轮车”(即自行车),而让乘马为公家驮运物品。吴天石在学校或住地,一有机会接触当地知识青年或他教过的学生,就和他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讲解党的政策,介绍进步书刊,要他们多学习多思考,启发其政治觉悟。在干校工作多年的严世珞回忆道:“天石同志有着诲人不倦的精神。他原是知名的国文教员,参加革命后每到一地,就以他的先进思想和渊博知识,吸引了一批知识青年,他通过交朋友的形式,给人启发引导,促使他们自觉走上革命道路,并鼓励他们勤学多思,掌握知识和本领好为人民服务。记得抗日中期,他在如皋县政府工作并常住我家时,就经常给我讲解革命形势,宣传党的政策,介绍进步书刊给我阅读,帮助我提高政治觉悟,启迪我参加工作。像我这样受他教育影响而参加革命的青年,何止成百上千?!”吴天石的学生沙印辛回忆道:“在我参加革命工作的前后七年(1942-1948)时间里,先后三次在吴校长领导下学习和工作。1942年我到如东中学读书,他是我的校长,1944年到苏中公学学习,他是我的上级领导,1947年我到江海公学工作,他又是我的校长。我能够得到吴校长的教导熏陶,这是我的幸运。时隔四十年,但回想起来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心潮澎湃,永志不忘。”吴天石的学生黄胜天回忆道:“第一次相识在通中,天石老师把我引向了革命道路;在苏中公学受到天石老师的影响,走上了终身革命的道路;日本投降再相见于如皋城,老师给我进一步指明了政治方向。日本投降,我们28队被编为苏中前线第一战地工作队,即将走上前线,天石老师去苏公分校任校长,在如皋县城又正巧相遇,师生见面十分亲切,他告诉我当年通中高中部一些同学的去向和情况,并勉励必须认清形势,把抗日的热情迅速转到为人民解放、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轨道上来,这一短促的相会是我与天石老师最后的见面,也给了我为革命终生奋斗的教诲。”苏中公学分校经过吴天石的努力和领导支持,建立了警通排。据吴天石的长子吴允弘的回忆文章中记载:“1946年,和平协议被国民党破坏,国民党全副美式装备的重兵在江苏中部长江沿岸重点进攻,要将我军赶出江苏。在粟裕指挥下我军在苏中七战七捷后,粟裕司令要带苏中的部队北上山东,这样苏中就没有我们的大部队了。国民党数十万重兵将控制苏中,苏中变成了敌后。爸爸带领的苏中公学分校,奉命留在苏中。当时苏公分校有千人之多,没有任何警卫武装,留在敌后很危险,情况很紧张,爸爸立即去找粟裕司令,详细汇报了情况,要求他给苏公分校留下一些自卫武器。当时我军武器装备虽差,粟裕还是给了苏公分校一挺轻机枪和二十多支步枪和很多子弹,临走时,粟裕还特地将他的参谋用的一支崭新的美制左轮手枪给爸爸本人自卫。苏公分校自此建立了一支小型武装自卫组织——校警通排,并一直延续到苏南公学。”苏公分校只办了六个多月的时间,前后毕业学生1000多人。P38-4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