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报人的故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064768
  • 作      者:
    夏和顺著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夏和顺,安徽郎溪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学士,中山大学文学硕士。媒体从业人员,现供职于深圳某报。近年从事自由主义文化传统、岭南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著有《叶启芳传一一从教堂孤儿到知名教授》(合著)、《全盘西化台前幕后一一陈序经传》、《容庚传》(合著)等,与人合编过《深圳九章》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储安乎、王芸生、罗隆基、浦熙修、徐铸成、聂绀弩、赵超构、萧乾、杨刚、范长江、邓拓、恽逸群,是中国新闻史上、报业史上熠熠闪光的明星。他们形形色色,或左或“右”。在旧时代,他们都不失为敢于向强权抗争与揭露社会不公的斗土;而进入新社会之后,面对新问题,他们不约丽同地感觉到彷徨、困惑……
    作者以凝重冷静的史家笔墨,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与才情以及在时代风云变幻下起伏跌宕的个人命运和心路历程。
    十二个人的悲情人生,是那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展开
精彩书摘
    王芸生先生的贤嗣王芝琛,以解放后培养出的理工科高才生的出身,出于对历史负责的公心,当然也有为父亲正名的私心,撰写了《百年沧桑》和《一代报人王芸生》这两部著作,还公布了王芸生临终前的有关谈话,才让我们部分地认识到了历史的原貌。
    据说,王芸生临终前已大彻大悟,悔恨自己无论有多大压力,有多么悲痛,都不该写那样“自我讨伐”式的长文,那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违心之作”。他临终前对张季鸾之子张士基说:“《大公报》的历史不能由我写,我写的那个不算数。”
    王芝琛认为,其父当时实在顶不住压力。他的压力有多大?据说周恩来跟他谈过三次话,最后一次告诉他,这是毛主席的意思。文人的傲骨终于在权力意志面前弯折了。
    其实王芸生也算是“自投罗网”,当年杨刚从美国回来,奉命跟他谈《大公报》的转向,杨刚虽是共产党员,但也并没有拿枪架在他的脖子上,他对解放区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他甚至看过延安的报纸关于王实味的报道。但他终于“向左转”,他后来写《和平无望》、《我到解放区来》和《大公报新生宣言》,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自愿。
    为什么?因为他离不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因为他希望《大公报》能一路走下去。说到底,还是因为《大公报》的国家至上主义。
    张季鸾过去常说:老记者如果不记就成“老者”了。1949年后的王芸生彻底变成了“老者”,他知道“文人论政”已成明日黄花,他晚年甚至不愿再写自传和回忆录。
    但是王芸生还算是幸运的,他在临终前终于吐露了心声,于后人这仍是一笔宝贵财富。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他在1948年记者节社评中的那句话:“理想的梦,最终会圆的。”
    少年王芸生
    王芸生生于1901年9月26日,河北静海人,原名王德鹏。“芸生”这个名字还是进天津《商报》当总编辑时介绍人信口说出来的。王芸生常对人说:“芸生者,芸芸众生之谓也。”
    王芸生出生不久,因为家里破产,父亲带着他从静海来到天津。他曾经流落到天津西头芥园庙乞讨,后来当过厨工。
    王芸生聪明伶俐,父母省吃俭用,让他读了私塾。1937年7月,年近不惑的王芸生为《宇宙风》写过一篇题为《一个挨打受罚的幼稚生》的回忆录,他在文中说:“我是一个大城市边上的乡下人,近二十年来虽常生活在城市里,但总是脱不掉这份乡下人的气质,因此在这个社会里便不免如上海人所说有些‘吃不开’。人既然没有出息,又不肯跟在有出息的人后面走,说话既不考虑人家爱不爱听,做事又常带着那份乡下人呆头呆脑的神气。”
    少年王芸生有一个梦,就是进南开中学。南开中学是张伯苓先生在天津办的一所中学,也是中国最有名的私立中学。但是他家里无力开销昂贵学费。读了8年私塾后,王芸生便辍学了,他到一家茶叶店当学徒,白天干活,晚上读一些中国古典小说。他将这些小说背得滚瓜烂熟,还常常给老邻居“说书”,老邻居们听得津津有味。
    正是在这家茶叶店,他读到了《天津白话午报》,这是他最早接触的报纸。后来他就到报栏去读报,读到的是《益世报》。久而久之,他萌生了给《益世报》投稿的念头。
    后来他又到北方木行当徒工,那里有间阅报室,有北京、上海、天津的各家大报纸。从此,他把工余时间一股脑儿地投入到这些报纸上。当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科学与民主的呼声唤醒了亿万青年。王芸生从报刊上既读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也读到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人的文章,他还参加过声势浩大的游行。 他在1937年10月《大公报》出版的《芸生文存·自序》中说:“我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五四开始启迪了我的爱国心,五四使我接触了新文化,五四给我的恩惠是深厚的……五四在我的心灵上的影响是终生不可磨灭的。”他还说:“五四运动给我打下一个做人的基础。”
    也是在这个木行,他第一次接触到英文。强烈的求知欲使王芸生产生学英文的念头,正巧上海《申报》登出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招生广告,学费约需40元。他硬着头皮向木行副总经理借了40元钱。凭着一股顽强的精神,不长时间他就能阅读一些英文书报了。不久他又参加天津新青年会英文补习夜校,学习英语发音。少年时期打下的英文基础,对他今后的事业有很大帮助。
    王芸生与革命
    在加入《大公报》之前,王芸生曾经参加过国民党,也参加过共产党。他是凭着一股热情,带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参加革命的。但是他却带着失望退出了革命。
    1927年6月2日,他在天津《大公报》第一版登出一则“王德鹏启事”,声明退出一切党派,专心从事新闻工作。启事说:“鄙人因感触时变,早已与一切政团不发生关系,谢绝政治活动,唯从事著述,谋以糊口,恐各方师友不察,有所误会,特此声明。”
    ……
展开
目录
序 朱正
前言
一、“《大公报》已没有必要恢复”
——晚年王芸生之痛
理想的梦最终会圆
少年王芸生
王芸生与革命
王芸生与张季鸾
王芸生与蒋介石
王芸生与毛泽东
王芸生与陈布雷
王芸生的新闻观
王芸生与《大公报》的结局
晚年王芸生
王芸生年表简编
二、“阳谋”盯上了徐铸成
“独身主义”的终结
《大公报》的洗礼
《文汇报》的掌门人
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苏联套套只能老实学习”
从“公私合营”到《教师报》
亲历“阳谋”
“不会有什么万一了”
徐铸成年表简编

三、储安平:我要扛一扛风浪
储安平失踪之谜
新月派的后起之秀
负笈英伦
从《客观》到《观察》
《观察》为什么被查封
《观察》的回光返照
出任《光明日报》总编
向“党天下”进言
感到无地自容
储安平年表简编

四、赵超构:软些软些再软些
识潮流的杂文家
从《朝报》到《新民报》
延安和重庆
《新民报》之厄运
进入新社会的代价
“睡不着觉是好事”
“老将”再次出马
赵超构年表简编

五、浦熙修:两帅之间另一帅
罐中的两只蟋蟀
《新民报》的“浦二姐”
“我愿向他们倾诉一切”
“你是坐过班房的记者”
“我们应该加倍努力工作”
《文汇报》的能干女将
“原来罗隆基是怕红色”
“看见了敞开的社会主义大门”
浦熙修年表简编

六、罗隆基: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政论家之大忌
从安福到清华
书生论政
“我要我的兄弟都读你的社论”
政治活动家
管木头的部长
“帅上有帅”
罗隆基年表简编

七、萧乾挤进新社会以后
从右转左,是福是祸?
流浪少年与新闻结缘
从抗日前线到欧洲战场
自由主义者的信念
从“新路”向左转
在土地改革中学习
“他原来是一条泥鳅”
他的第二辈子
萧乾年表简编

八、是谁迫害了聂绀弩?
特立独行者的悲剧
文化程度——高小
短命副刊的编辑
“真正的新闻记者”
从特嫌到右派
“注诗就是破案”
“是泪是花还是血?”
聂绀弩年表简编

九、杨刚与《大公报》的终结
激情的火焰开始熄灭
叛逆的女革命家
“浩烈之徒”驰骋报界
《大公报》的终结者
像机器一样工作
理想主义的殉葬者
杨刚年表简编

十、报界“彗星”恽逸群
“倒霉人依然活着”
“我们要和无耻抗争”
新闻快手与地下情报员
大上海的报业巨头
最早中箭落马者
晚年的悲剧遭遇
恽逸群年表简编

十一、邓拓:文章满纸书生泪
书生办报的末路
史学天才选择了革命
红色报人与毛泽东迷
主政《人民日报》
反冒进与“书生办报”
“双百”方针与“死人办报”
“三家村”与邓拓之死
邓拓年表简编

十二、天才记者远离了新闻
——范长江的幸与不幸
他的才能究竟何在?
茫然的青年探索者
《大公报》的旅行记者
延安窑洞的座上客
红色新闻的马前卒
新中国的接收大员
失意的科技官员
范长江年表简编
附录一
194901957年中国新闻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