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历经360多天,毛泽东带领红一方面军,历经两万余里的漫漫长征,到达甘肃南部的小镇哈达铺。此时,毛泽东的心中还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在哈达铺,毛泽东从当地找到的报纸上才了解到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他立即提议红军到陕北去。
10月19日,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看到一间窑洞门口挂着工家民主政府的牌子,觉得真是到了家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约有8万人,张国焘带走了绝大部分,到达陕北的只剩下不到一万人了。但是红军重新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据地,终于又有了自己的家了。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举行政治局会议,正式决定了落脚陕甘的战略决策,宣告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
中央红军在陕北根据地立足以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今后如何生存和发展?这是中共中央领导层必须考虑和决定的问题,需要中央政治局作出战略决策。
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政治路线、军事战略方针。
遵义会议以后,在政治局常委分工中,确定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但是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毛泽东实际上是军事的主要决策者。所以,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作了有关军事问题的主报告。但是出乎中央大多数领导人意料的是,毛泽东此时提出了一个东征山西的军事计划。东征山西的军事行动方案一提出,就引起了中央决策层的意见分歧。
瓦窑堡会议之前,回国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的林育英,带来了斯大林的指示:“红军主力可向西北及北方发展,并不反对靠近苏联。”由于了解了苏联和共产国际想通过中国的西北边界向红军提供直接帮助的意图,当时中共中央决策层,在“打通苏联”的方针上有比较一致的想法。但是在打通的路线上,有着重大的分歧。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张闻天提出,北上宁夏然后东进绥远靠近外蒙古。毛泽东不同意此路线。毛泽东说:“关于红军靠近外蒙的根本方针,我是完全同意的。”“我不同意的是时间与经路问题。第一,红军目前必须增加一万人。在四个月内,我们必须依据陕北苏区,用空前努力达此目的。第二,最好是走山西与绥远的道路。这是用战争、用开展、用不使陕北苏区同我们脱离的方针与外蒙靠近。”
许多人不同意毛泽东提出的东征山西的军事计划,认为红军刚到陕北,刚立住脚,应该巩固一段时间再图发展。有人怕渡不过去,又怕渡过去后撤不回来。
在红军到达陕北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可以说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毛泽东就作出红军东征的决策。用兵相对保守的毛泽东作出这样一种激进的军事进攻决策,与当时张闻天谋划的西征“打通苏联”的决策方案相佐,而第五次反“围剿”时以激进著称的军事顾问李德也提出反对东征的意见。但是毛泽东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意见。张闻天相信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所以放弃了自己的主张,支持毛泽东的方针。有人议论张闻天,说他不该老是跟着毛泽东跑,他的说法是“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周恩来吸取江西中央苏区宁都会议曾反对毛泽东的军事决策思维而导致苏区红军失败的教训,同意毛泽东的主张。政治局会议最终通过主力红军东征山西的决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