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自宋朝以来,中国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是对孔子和儒家学说无以复加的称赞。
孔子是个自强不息的强人,他生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孔子又是个品德高尚的贤人,他不因自己地位卑微而随波逐流,而是不停地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孔子还是个充满睿智的圣人,它的思想既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创造的大智慧。无论是历代权贵、士子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灵的花朵。
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无形之魂,主要在于他有一部经典性的传家之宝——也是一部镇世、镇心之宝——《论语》。儒家的核心思想在于“仁”。《论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没有对“仁”的内涵作出精确的定义。而“仁”的外延是不可穷举的。虽然《论语》中“仁”出现了一百多次,但这些“仁”只代表了《论语》的表层意义。《论语》真正的价值,在于引导读者用“中庸”的方法来体悟“仁”。
《论语》虽然不过是一本小书,却好像一位老师,能够引领读者锻炼这种珍贵的直觉。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恐怕离不开那朴实亲切的语言、一问一答的文体。如同“仁”的具体表现不可穷举一样,《论语》之所以伟大,其原因也是数之不尽的。看再多对《论语》的研究、批评或赞美,也不及读一读《论语》本身更有益。
《论语》原文采用了理雅格的经典翻译,心得部分是作者学习中的所思所得,希望能抛砖引玉,为中外青少年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这应是我们写《论语新得(汉英版)》的原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