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人物法
佐藤一斋先生认为,根据对一个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得到的印象,然后判断这个人如何,这是最正确、最不会有差错的观察人物的方法。在其所著《言志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初见时的观察,多半无误。”正如一斋先生所说,第一次见面时,好好观察这个人,多数不会有错。次数一多,因为有种种考虑,反易发生错误。初次相见之时,对一个人的判断,由于在感情中,没有各种考虑和夹杂私情在内,所以是极为纯净的。如果对方有所伪装,那么这种伪装在一见面时,就能完全反映在我们胸中这面镜子上,看得一清二楚。但是,见面的次数一多,就容易因听到他人种种不同的反映和自己从道理上的判断,以致因考虑过多,反而不能正确加以观察了。
孟子也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嘹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眨焉。”(《孟子·离娄上》)这可以称之为孟子一派的观察人物的方法。也就是说,孟子看人是根据人的眼睛来鉴别的。心地不正,眼睛就会失神,而心地正,眼神就足,眼睛自然会清澈透明。孟子的这种观察人物的方法,也是相当准确的方法。只要仔细观察人的眼睛,大体上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善恶正邪。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论语·为政》)佐藤一斋先生这种根据一个人的初次印象的观察法和孟子那种观人眼神的观察法,都是比较容易且敏捷的方法,大体上不会有失误,能够正确地识别一个人。但是,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这些观察法就不够了。必须根据孔夫子的遗训,即这里所举《论语·为政》中说的,必须从视、观、察三个方面来识别人。
视和观,在日语中的读法是相同的,不过从意义上来说,视只是单单用肉眼去看外表,而观则不仅看外表,而且要更进一步观察其深处;不仅要用肉眼看,而且要打开心眼去看。也就是说,孔子在《论语》中所讲的人物观察法,首先是观察这个人行为中所显现的善恶正邪,由此以观察这个人的行为的动机是什么?然后更进一步去了解这个人安于哪一方面,生活满足于什么?只要这样,这个人的真实人品就会昭然若揭,即使他想隐藏也隐藏不住。一个人,尽管从他外表所显现出的行为看上去十分正当,可是作为其行为动机的精神如果不正,那就绝不能说这是个正直的人。有的人,虽然不能说做了什么特别的坏事,而且从外表看,其所表现的行为和其动机也都正当,但如果安于饱食终日、暖衣逸居,无所用心,有时也会经不住诱惑,做出想不到的坏事。所以,行为、动机和所满足程度三者不能全部端正的话,就很难说这个人完完全全、自始至终是一个正直的人。
……
展开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