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2567
  • 作      者:
    张盾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盾,男,1956年7月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4年在吉林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著作有《分析的限度:分析哲学的批判》(1999)、《道法自然——存在论的构成原理》(2001)。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佘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包含了对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的沉思。这六个问题偏重于哲学,它们远不是马克思问题的全部,但却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其中,第一个问题讨论马克思学说的思想史渊源。德国先验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无疑是决定性的,但关于马克思思想究竟源自康德还是源自黑格尔,是一个争论已久、至今仍吸引众多学者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探究马克思最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本意。之所以提出探究“本意”的问题,是因为围绕历史唯物主义,曾引发当代一系列最前卫、最受关注的争论,它们深入到了马克思与主流现代性意识形态之间,以及与西方基督教思想传统之间关系的最微妙处。第三、四、五个问题分别涉及马克思对社会理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这三个当代最重要学术场域的重大影响。这些问题的发生足以证明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性”,同时也印证了回归马克思经典学说的必要性。第六个问题讨论马克思的哲学观,意在说明,马克思的全部学说构成了一种独立完整的哲学,不存在这个学说的某一部分作为单独的哲学这种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但是,要求科学的概念式理解向其重新返回的那个直接性,应当不同于科学在其最初发展过程中经历的那种直接性,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直接性”,“实体的更高的形式”,在科学返回历史之后,精神的发展必须从这种新的直接性重新开始。②这种玄秘的说法是什么意思,已无须再探究下去,循环应该到此停止。重要的是,黑格尔以这种玄秘的循环肯定了历史原则:对于精神和绝对知识来说,直接东西并不比纯概念更低下,历史并不比科学更卑微,历史反而是科学的最后归宿。需要做的工作是回过头去追问:黑格尔那条“下降思路”的根据何在?为什么在科学中达到的概念必须向直接性返回,向历史返回?
  黑格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只有在精神(即存在)按其本质是时间的、即历史的情况下,概念式知识才有可能;换一下说法,精神只有作为一种时间中的历史性的存在,才能通过概念被揭示出来。这个答案从寻常看来是一个大胆的悖论,但它却是黑格尔一个伟大的思想。重要的是,当黑格尔试图通过历史来解释概念本质的时候,他把概念和时间等同起来,并且非常清楚地阐述了这个观点。在第八章中他说:“时间是在那里定在着的概念自身。”③科耶夫认为,这句话在哲学史上标志着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④因为在一般理论逻辑上,如果不能把概念和时间等同起来,就不可能理解历史,这个重大创见是黑格尔第一次作出的。令人深思,是他在《精神现象学》第七章的某个地方曾说,一切概念式理解等于“杀死”经验中的实在事物。因为任何实在事物都是在时间中的有限的自然存在,知性的奇迹就在于使本质与其自然存在分离,而使其被保存在概念中,从而否定那个有限性。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发现,正因为实在事物是在时间中的和有限的,所以人们才能把本质与存在分离开来,使其进入抽象的概念中。
展开
目录
前言
问题一 作为马克思思想渊源的康德与黑格尔关系问题
第一章 从马克思视角看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超越
一 现代性自我确证之两种路径
二 黑格尔对康德的“颠倒”
三 黑格尔的目标:让理性与现实和解
四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第二章 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源头
一 重温“卢卡奇一科耶夫解读”
二 “从主体性哲学内部击破主体性哲学”
三 作为存在论的黑格尔辩证法
四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焦点所在

第三章 黑格尔的历史感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一 黑格尔历史原理的“隐微教诲”
二 黑格尔历史原理的“显白教诲”
三 黑格尔历史原理的案例研究

问题二 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意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与“生产”概念
一 后现代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批判
二 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断裂
三 重释马克思“生产”概念
四 两种不同宗旨的理论生产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与“使用价值”和“需要”概念
一 后现代对“使用价值”和“需要”概念的批判
二 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概念
三 马克思的“需要”概念
四 结语

第六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特质:“历史科学”与目的论
一 历史与历史的终结
二 黑格尔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
三 “历史的终结”:一个纯粹哲学问题
四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双重特质

问题三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理论的奠基
第七章 从西美尔货币哲学看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理论的奠基
一 西美尔与马克思之学术传承
二 西美尔的历史感
三 西美尔的批判立场
四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一项未完成的规划”
五 “货币作为货币”与“货币作为资本”

第八章 从马克思的立场看韦伯
一 品味韦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
二 韦伯与马克思的深层契合
三 韦伯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扩展
四 从马克思立场看韦伯理论的缺陷

第九章 从马克思到舍勒:社会理论的转型
一 文化保守主义的反现代性立场
二 怨恨与资本主义之起源
三 马克思与舍勒的简单对比

问题四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关键词
第十章 重估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一 阶级政治在当代遇到的挑战
二 经济的政治性
三 “无产阶级”:一个建构性的中介范畴
四 简短的结论

第十一章 马克思的民主概念
一 民主的历史命运
二 对民主的两种新理解
三 “激进民主”与马克思的民主问题

第十二章 马克思视野中的“承认”问题
一 黑格尔的承认论题
二 重释黑格尔“主人/奴隶辩证法”
三 马克思论承认的异化与回归
四 “承认的政治”:20世纪晚期以来的承认问题

问题五 马克思哲学变革中的伦理学问题
第十三章 西方伦理学的“形式化”困境
一 康德的先验构造
二 对康德先验伦理学的反叛
三 伦理学的出路:回归马克思

第十四章 马克思的伦理学问题
一 从“形式伦理学”到“实质伦理学”
二 马克思的第一个伦理学问题:真正人的生存方式
三 马克思的第二个伦理学问题:新社会制度构想

第十五章 马克思的反现代性立场
一 马克思的反现代性立场
二 从反现代性角度重释马克思异化理论

问题六 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第十六章 怎样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规划的总问题
一 马克思原典中的“哲学”
二 马克思原典中的“科学”

第十七章 阿尔都塞论马克思的哲学观
一 一个“近乎不可能的”哲学立场
二 马克思实践观点之本意
三 马克思创立的“新科学”
四 重估列宁的哲学贡献
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形态

第十八章 现代性作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问题背景
一 “马哲”研究的问题背景
二 “马哲”研究的问题意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