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53728
  • 作      者:
    萧前,杨耕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萧前,(1924-2007),湖北沙市人。著名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奠基者之一,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1950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哲学教研室、哲学系任教;生前为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召集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会长。著有《哲学论稿》、《萧前文集》;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
    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等著作12部;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国家级奖6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从“实践范畴的再认识”、“主体性原则的再探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建”、“‘合理形态’辩证法的重释”、“全面反映论的重构”、“新型价值论的发祥地”等方面重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基本特征,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并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本质特征引申出来的,是这一本质特征展开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表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实践具有本体论和世界观意义,即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体和现存世界的本体,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重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历史观、辩证法和认识论,重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和主体性原则,重新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构想。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实践唯物主义,并全面阐述了实践范畴和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当时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在此后出版和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文章中,讨论和主张实践唯物主义的比例逐渐加大,实践唯物主义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人民出版社,2008
    
    该书是当时国内研究实践唯物主义新的具有理论力度的专著。作者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从体系构想到实践的基础地位,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的认识论、历史观和实践辩证法,系统认证了实践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定的主体总是有选择地去认知那些同自身主导的需要、价值观念相一致的对象。对于同自身的需要、价值观念相一致的对象,主体往往容易给予较大的注意。这时,认知定势的作用就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
    由于人的需要、价值观念不同,即使对于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也往往只注意同自己的需要、价值观念相一致的方面。意志、情绪是外部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并转化为人们的认知活动和一切对象性活动的重要的内控因素。它们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真理,对价值对象、理想对象的追求。坚定、顽强的意志,饱满、美好的情绪,反映着人们对现实和对所追求的对象的一种高度觉醒的态度。主体的意志愈坚定、顽强,情绪愈饱满、美好,他就愈能保持认知定势的最佳状态,具有完成一种认识或一种对象性活动的强有力的主体势。
    认知定势是构成主体系统并形成主体势的必要的精神因素,因而也是主体现实的本质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定势本身又包括很多因素,在主体认识活动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同作用,形成一种统一的现实的认知临场状态。一定的认知定势,既作为准则、规范、范例,又作为必要张力、内控因素,具有对信息的选择功能和结合、同化功能,使主体能够在高度觉醒状态下有选择地接收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思维操作,加工处理信息,通过思维的“反刍”过程使之转化为思维的内容,从而导致某种知识、理论体系的建立。这是认知定势对于完成一种新的认识所具有的十分积极的作用。毫无疑问,作为主体的社会的人要在认识过程中保持自己的主体势,必须有一定的现实的认知定势,并在认识活动中临场发挥其作用。
    但是,认知定势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人们置身于某种知识背景下,接受了某种概念和理论框架、观念和思维模式,形成一种固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它可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定势。此外,某种固定的价值观念,不仅制约着主体的需要、意志、情绪,而且往往影响着主体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等理性智能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向,成为认知定势中的强化固结力。
    这样,原有的认知定势就像具有强烈的惯性一样,迫使人们不由自主地沿着这种惯性去看待事物、解决问题。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切表述
二、实践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
一、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1.以实践为基础反映时代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
2.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3.实践批判精神与理论批判精神的集中和升华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
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2.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
3.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
4.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
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1.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人本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
3.唯物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4.新的哲学空间的建构
四、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1.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
2.实践本体论的内涵和意义
3.斯大林和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构想
一、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1.高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
2.从人的主体地位出发揭示人与世界关系
3.世界图景、总体性方法和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初步构想
1.实践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主体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5.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初步构想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内涵、基础与问题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演变及其背景
2.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新安排

第三章 实践范畴的再认识
一、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对象化
1.传统的实践本质观
2.实践的双向对象化的本质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2.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3.限定中的超越: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4.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三、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
……
第四章 主体性原则的再探讨
第五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建
第六章 “合理形态”辩证法的重释
第七章 全面反映论的重构
第八章 新型价值论的发祥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