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嬗变与重塑: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1949-1966)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19235
  • 作      者:
    贾钢涛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贾钢涛,男,湖北襄阳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社会发展。曾先后求学于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任教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聘任讲师,2009年晋升副教授(破格)。2010年聘任硕士生导师、校青年学术骨干。现主持、承担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课题;先后在《毛泽东思想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长白学刊》、《理论探索》、《理论月刊》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多项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嬗变与重塑: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1949-1966)》运用社会史学范式,对毛泽东视野中的农民教育进行探讨,以农民身份的变迁和行动逻辑为主线,对“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展开学理考察,揭示“革命化”农民和“知识化”农民“出场”的历史动因,为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汲取革命性资源。  
  毛泽东对农民的理想性建构与革命性改造,体现了他对乡村中国、“农民主体”的体认、理解与选择。但农民教育必须恪守应有的界限,不能建立在物质利益的“空场”上。对农民的道德形塑和文化教育要兼顾国家利益与农民诉求的内在一致性,在尊重规律的同时,确保农民主体性作用的真正实现。
展开
精彩书摘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抗日根据地内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实行了减租减息或土地革命(如陕甘宁边区的部分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灭或受到很大削弱,在民主政府的鼓励和扶助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发展,使农村阶级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地主和旧式富农经济被削弱,贫农减少,中农增加。其中,还有少数原来的贫苦农民经济发展很快,上升为新富农。如陕甘宁边区的吴满有,就是当时新富农的典型人物。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权对新富农采取鼓励其生产的政策,对其中翻身不忘本、积极发展经济而又拥护民主政府者予以表彰。在解放战争后开始的土地改革中,特别是在《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后1947年冬土地改革的高潮中,“左”倾错误倾向严重泛滥,连中农和工商业者的利益都受到侵犯,新富农更是受到严重打击几近消亡。1947年12月会议后开始纠偏,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对劳动起家的新富农应按富裕中农待遇,予以适当照顾,并强调革命胜利后的新民主主义农村中仍应允许新富农的存在。 
  1947年12月会议上,毛泽东所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正是从新民主主义经济三大纲领及新民主主义经济构成的高度,强调新富农经济问题的。他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很长时期内,还是必须允许它们存在;并且按照国民经济的分工,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有一个发展;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所讲的资本主义经济,既包括城市中的资本主义,也包括“土地改革后,在农村中必然发生的新的富农经济”。1948年,毛泽东再次强调了允许富农经济存在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其中明确了对城乡私人资本(乡村的资本主义当然包括新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清楚地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内高层对保护发展富农经济的方针是一致的。1950年3月,毛泽东专门致电邓子恢就富农问题而指出,“不但不动资本主义富农,而且不动半封建富农,待到几年之后再去解决半封建富农问题”。并列举以下理由,一是防止过“左”倾向,“如果不动富农,只动地主,则更能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并防止乱打乱杀,否则很难防止”;二是战争过后,土改给予社会震动会更突出,“暂时不动富农,则政治更加主动”;三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系,“因民族资产阶级与地主、富农联系紧密,故暂时不动富农是妥当的”。应该说,当时采取对富农的政策基本上是符合农村实际的,也有利于党在农村工作的稳定。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
第一节  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毛泽东“发现”农民的政治学意义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两个转变”同时并举
第二节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第三节  小农对于“社会主义”的抉择
第四节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第三章  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文化教育旨在使农民知识化
第一节  识字扫盲与农民文化教育
第二节  职业技能教育

第四章  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使农民“又红又专”
第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
第二节  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节  做一个“好社员”
第四节  又红又专、红专结合
第五节  评析

第五章  毛泽东农民教育实践的载体
第一节  政治运动
第二节  大众媒体
第三节  冬学

第六章  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价值
第一节  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的历史价值
第二节  毛泽东农民教育实践之憾
第三节  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的当代意义
结语  乡土中国革命与现代化互动镜像中的农民教育及其历史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