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已在哲学上由唯心主义逐步转向唯物主义,政治上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宗教观上则由理性主义的启蒙无神论转向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
这期间,恩格斯在英国着重考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弊端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日趋激烈的阶级斗争,这对他的世界观转变发生了重大影响。他当时已经注意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决定人们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础,乃是人们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这种崭新见解表明他已经具有唯物史观的思想。恩格斯这一时期的著作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理想与理论,他非常强调社会主义学说在世界观上的非宗教性,坚决反对企图把宗教与共产主义学说结合起来的社会思潮。这集中反映在1843年写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和《英国状况-一评托玛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等重要论文之中。
从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合作写《神圣家族》开始到1847年二人合写《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正式确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开始比较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宗教进行分析,表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形成。1844年的《神圣家族》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提出了最终克服宗教异化,必须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消灭私有制的重要思想。1845年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通过分析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其宗教观的唯心史观的局限性,以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分析了宗教的本质、根源以及如何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典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47年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集中表现。这两部极其重要的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去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同时根据新的实践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他们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也涉及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宗教问题,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写下了不少更为成熟的关于宗教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主要有:马克思的《资本论》(第1卷)(1867)、《哥达纲领批判》(1875),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1850)、《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1)、《流亡者文献》(1874-1875)、《反杜林论》(1876-1878)、《自然辩证法》(1873-1883)、《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188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序》(1892)、《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论原始基督教历史》(1894)等。这些著作涉及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各个主要方面,如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形成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宗教消亡的途径,对基督教史的历史研究、宗教的社会动能、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批判社会主义运动中对宗教的“左”右倾向等问题,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