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95891
  • 作      者:
    (瑞士)耿宁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现象学学者这些年来对域外现象学著作的翻译、对现象学哲学的介绍和研究著述,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值得称道,在我国当代西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中国的现象学事业才刚刚起步,即便与东亚邻国日本和韩国相比,我们的译介和研究也还差了一大截。又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此间出版的翻译和著述成果散见于多家出版社,选题杂乱,不成系统,致使我国现象学翻译和研究事业未显示整体推进的全部效应和影响。
  有鉴于此,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与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与当代哲学资料中心合作,编辑出版《中国现象学文库》丛书。《文库》分为“现象学原典译丛”与“现象学研究丛书”两个系列,前者收译作,包括现象学经典与国外现象学研究著作的汉译;后者收中国学者的现象学著述。《文库》初期以整理旧译和旧作为主,逐步过渡到出版首版作品,希望汉语学术界现象学方面的主要成果能以《文库》统一格式集中推出。
展开
精彩书摘
  胡塞尔之所以会对这个问题做这样的变动,一方面大概是受科学理论方面的制约:精神科学的基础无论如何不会是缄默的、前概念的经验,而只是文明世界的一个活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胡塞尔在二十年代中不仅感到客观科学问题是一个纯粹科学理论问题,而且越来越感到客观科学问题是一个客观科学对于具体历史生活的关系和意义的问题。与他的许多同时代人一样,他也感到了客观科学的“生活异化”,即这样一个事实:客观科学无法回答人类生活的最重要问题——意义问题。在此,他看到了客观科学在文字意义上的最深刻的“危机”,即它与具体的主观生活的分裂。因此,客观科学和具体历史生活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客观科学地构造起来的实在和生活世界的主观实在的关系问题成为他考虑的中心问题。
  关于这个关系问题,胡塞尔逐渐产生了如下的主要思想,自古希腊以来和文艺复兴(特别是伽利略)以来形成的科学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完全特别的目的理念的相关概念,即“自在牢固而确定地存在着的世界和对它陈述说明的、理想的科学真理(‘真理自身’)的理念”(《胡塞尔全集》,第六卷,第113页,参见第12页)。这是一个真实的、自在独立于所有纯粹主观相对事物的存在的理念。伽利略将自然设定为一个理想的数学存在,这样,他就把这个柏拉图的思想运用到自然上。胡塞尔也把这个主导理念称为“自在存在的假设”(《胡塞尔全集》,第六卷,第133页,参见第129页)。根据这一理念,科学的客观构造的世界是一种理想化(Idealisierung)的产物。
  ……
展开
目录
胡塞尔与康德向超越论主体性的回返
生活世界:作为客观科学的基础以及作为普遍真理问题与存在问题
利玛窦与佛教的关系
从“自知”的概念来了解王阳明的良知说
试论玄奘唯识学的意识结构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唯识三世(现在、过去、未来)
论王阳明“良知”概念的演变及其双义性
欧洲哲学中的良心观念
三位一体——一个现象学家的神学思考
胡塞尔哲学中的自身意识和自我
王弼对儒家政治和伦理的道家式奠基
玄奘《成唯识论》中的客体、客观现象与客体化行为
后期儒学的伦理学基础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思考
王阳明及其弟子关于“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的讨论
意识统一的两个原则:被体验状态以及诸体验的联系
特殊的过去之现实
对表征性心智的领会——交互主体性的一个先决条件
什么是对意识的反思?
胡塞尔论“自然与精神
孟子、亚当·斯密与胡塞尔论同情与良知
中国哲学向胡塞尔现象学之三问
我对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的理解困难:两个例子
汉语文化圈中的现象学研究

文章与报告来源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