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师资水平也较高,开学时38位教师中北大、清华、燕京等大学毕业生20人,留学英美日本获得学位的13人。教师中如教《逻辑学》的凌道扬,后为香港中文大学凌基学院院长;教英文的凌达扬,后为上海外语学院教授;教日文的闵星荧是日本的留学生,郁达夫留学日本的同学;林济青为美国理海大学硕士,后任山东大学校长;教化学的蔡汝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士;教物理的傅物恒,美国珂罗拉多大学硕士。
开学后,名为“私立”,但由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每月拨款1万元,胶济铁路局每月拨款1万元,青岛士绅富商每月捐款4000元作为日常经费。青岛富商“四大家族”中刘子山、傅炳昭、宋雨亭都是校董。
“吴佩孚本人是秀才,尊崇孔孟,素以儒将自负,懂得教育是立国之本的道理。”(《山东大学百年史》)他大力支持学校建设,经常到校视察。
当年的学生刘维汉(后郑州大学教授)回忆道:“当时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因青岛系避暑胜地,风景美丽,气候宜人,各地青年都愿来此深造,以备将来对祖国作出贡献。”
青岛郊区农民长期受德、日帝国主义压榨,由中国政府收回以后又遭旱灾,无力负担国家地税。高恩洪了解情况以后,豁免了1922年至1924年农村全部地税。
民国政府成立初期,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他令全国城市建立公立通俗图书馆,以普及社会教育、开发民智。高恩洪到职以后,发现胶澳没图书馆,询于下属,下属说:下令之期青岛正值德占时期,中国政府的行文不到胶澳,日占时为军政权,不涉民政,中国政府收回百事待兴,也无暇论及。高恩洪认为建立公共图书馆在西方很普遍,为兴国教育的内容之一,于是拨出专款开办胶澳公立通俗图书馆,于1924年8月正式开馆接待读者,馆址在莒县路2号,到青岛解放以后改称青岛人民图书馆,1953年迁鱼山路改青岛市图书馆,1991年又在延吉路建新馆舍,成为现代化大型图书馆,而它的创始人是高恩洪。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需要融资,高恩洪任职青岛以后,开办了青岛地方银行,行址在当时钱庄集中的保定路上。当时钱行、钱庄、银号大多在大沽路、河南路、天津路这一区域。
青岛地方银行资本金规定为100万元,官方占51%,商方占49%,商人中投资的有隋石卿、郭大中、李连溪、刘子山、成兰圃及军阀褚玉璞、毕庶澄等。郭大中为行长,隋石卿为副行长。
叶春墀谈道:“胶澳商埠当局赋予它两种权利:一,由市政府商请中央准许它发行百万元钞票,流通市场;二,高恩洪以接收青岛亏空很大为由,商请中央准许它以青岛胶海关税收的20%款项作抵押,发行青岛善后公债100万元,存储地方银行,使地方银行有了生机。”
中日谈判收回青岛时定的条款里,胶澳盐田由中国赎回。日本盐商在交还青岛以前在胶州湾造了一些简陋盐田。青岛的大亨隋石卿与丁敬臣争夺盐田,丁敬臣被盐户打伤,成为当时一大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地方银行将9万元借给了盐户,导致资金缺乏、储户挤兑。
高恩洪离开青岛以后,隋石卿任行长。张宗昌派人把隋石卿以私借盐户款为名,押在防守司令部进行勒索。
青岛市区西端为团岛,昔有二三渔村,开埠以来为台西镇,人口益多,但胶济铁路将其与市区阻隔,使广大市民行路困难。高恩洪闻民众呼声,去西镇查看。经勘测,从大沽路、天津路口跨泰安路,再跨胶济铁路、广州路至云南路修建了一座大桥,以自己的号命名叫“定庵桥”,落成之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