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8年,郑国掌北门的人对秦国人说:我开北城门,你们可来偷袭。穆公以此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百里奚、蹇叔竭力反对。但穆公为利所动,一意孤行,遂派大将西乞术、白乙丙和孟明视率兵袭郑。发兵那天,百里奚等又阻拦,惹得穆公很生气。不料秦军在行军途中被郑国商人弦高的“犒军”之举所蒙骗,劳师而返,顺便灭掉了已成为“晋之边邑”的姬姓小国“滑”。于是晋大兴问罪之师,与秦军大战于郩(即郩山,在今河南洛宁西北)。结果秦全军覆没,三帅被擒。由于穆公女儿,即晋襄公的后母怀赢的斡旋,孟明视等三帅侥幸被晋君放归。身边的人以为三帅丧师辱国,穆公一定会对其诛戮正罪,然而穆公一听到三位将军归来,急忙穿着孝衣到城外迎接。
三将跪倒在地,请求处置,穆公扶起他们,流着泪向他们赔罪,说:“全怪我不好,不听百里奚和蹇叔的意见,害得你们出兵受罪。我怎么能怪你们呢?只要不要忘记了阵亡的将士就好。”三人感激不尽。
古代君王。能够审视自身、勇于承担失败的责任,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多见,这种宽厚胸怀是秦穆公终成大业的原因之一。
两年后,孟明视主动请兵,欲报觳山之仇,穆公给予积极支持,不料晋国早有防备,两军在彭衙(今陕西澄城县西北)打了一场遭遇战。两国的兵马一交手,秦军即败退,孟明视再次兵败回秦。此次他自料必死,就自己上了囚车,不希望国君再免他的罪。谁知穆公引咎自责,全无责怪他之意,依旧使人在远郊迎接慰劳,回国后任用如初。孟明视非常感激,并自觉惭愧,于是尽出自家私财以抚恤阵亡之士,每日操演军士,约定来年大举伐晋。
公元前624年,孟明视做好了一切准备,请师伐晋,他对穆公说:“要是这次再打不了胜仗,我绝不活着回来。”穆公亲自督阵。大军过了黄河,孟明视命士兵将所有的船只烧毁,全体将士破釜沉舟,他自己一马当先,奋不顾身,晋军未有一人一骑敢于迎战,秦军大逞其志,收复失地,彻底降服了晋国。穆公没有马上班师回国,而是率领大军转到郩山。掩埋了三年前阵亡将士的尸首。秦穆公身着孝服,祭祀阵亡将士。看见尸首遍野,白骨成堆,穆公放声大哭,将士无一不流下眼泪。西方二十余小国听说秦伐晋得胜,非常震惊。遂尊秦穆公为西戎霸主。
秦穆公深深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孟明视屡败之后还能用之不疑,这样的宽厚包容,着实难能可贵。
开仓赈灾以德报怨爱惜生灵、不滥杀无辜的好生之德,也为穆公赢得了贤君的美名。
当年晋惠公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夺位成功,回到晋国,却不履行对秦国的许诺——“割河西八城”,所以秦晋两国都心有戒备。谁知在晋惠公即位的第四年,晋国遇上连年饥荒,死者甚众。晋国厚着脸皮派大夫到秦国求救。有大臣提议,晋惠公背信弃义,应该乘“饥”伐晋。另有大臣反对,认为晋惠公不义,百姓无罪,应该救济。秦穆公听取了后一种意见,不计前嫌,开仓输粮。动员国人,从国都雍城出发,向灾民运粮。运粮的船队从秦到晋,八百里首尾相连,蔚为壮观,史称“泛舟之役”。
然而次年,秦国也发生旱灾,粮食绝收,晋国却是大丰收,穆公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惠公不仅拒绝了秦国救灾请求,而且乘人之危起兵讨伐秦国。穆公率众主动迎战,双方在韩原(今山西河津、万荣间)展开激战。晋军兵多将广,把秦军团团围住。晋大夫梁由靡等截住秦穆公的去路,眼看穆公就要成为阶下囚,却不想从山林中冲下三百多名山民,不仅救出穆公、打败晋军,而且还俘获了晋惠公。晋惠公羞愧难当,向穆公也就是他的姐夫求情,在其姐姐即秦穆公夫人的多方斡旋和乞求下,晋惠公以“割河西八城”“太子入秦为质”等作为交换条件,才得以回国。
……
展开
——著名文化学者 肖云儒
★当读到这些人物时,当与这些人物四目相对时,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由衷而生发出一分自豪感——作为个陕西人的自豪感!都会在瞬间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想法。
——著名作家 高建群
★向古见贤思齐,向今教化育人
——著名作家 叶广芩
★撷取陕西精英们的精髓,传递三秦文化的薪火
——著名学者 黄留珠
★为陕西精英们的高尚与豁达所震撼,为陕西精英们的执著与创造而感动
——军队知名教授 侯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