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百年背影:历史嬗变中的悲喜人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642758
  • 作      者:
    诸荣会著
  • 出 版 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诸荣会,江苏溧水人,1989年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当过多年教师,现供职于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作品有《最后的桃花源》、《风生白下》、《秋水蒹葭》、《风景旧曾谙》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晚清到民国的这段历史,虽然充满了动荡与伤痛,但变革与求索涌动不止。在晚清宦海里寻求出路的叶名琛、翁同龢、盛宣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赵声、张自忠、邓演达、马寅初,从旧社会里走出的新知识分子胡适、徐志摩、高长虹,巾帼不让须眉的新女性赛金花、苏雪林等,在历史的嬗变中表现出了超越常人的见解和举动。他们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为后世留下了独具风貌的背影,同时也勾勒出了印记深刻的时代之魂。
展开
精彩书摘
  寻求“第三条道路”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最重要的一款便是所谓的“五口通商”。五口通商即是将中国沿海的五 座大城市确定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自由出入,进行“自由贸易”,并 设立领事馆。广州是首当其冲的一座城市,但是恰恰就是广州,在条约签订 后的数年内,英国人一直不能进人。原因是,广州郊区发生“三元里抗英” 后,广州民众与英国人异常对立,民众“合词请于大府,毋许英人人城”。事实上英国人不但没能在广州设立领事馆,连商船也根本进入不了广州。为 此英政府多次与清政府交涉,要求践约,但一直未果。正因为如此,当时的 广州成了一个随时可能再次引爆战争的火药桶。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叶名琛 出任广东巡抚(后又授两广总督、通商大臣),命运可想而知,一不小心便 会被炸个粉身碎骨。叶名琛当然不想这样。从前任身上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 与失败的教训,这是叶名琛上任后自然而然要经常温习的功课。林则徐是叶名琛不能不时时揣摩的一位前任。这位前任,可谓是第一位 在英国人面前雄起的大清官员。他主张严禁鸦片贸易,并下令收缴英商鸦片 于虎门海滩一炬销毁,被朝野上下看做是“禁烟派”的代表;面对英国发动 的鸦片战争,他积极组织海防,给来犯英军以迎头痛击,迫使英军不得不放 弃对广州的攻击而改向北去,因此在鸦片战争中他又被朝野上下看做是“主 战派”的领袖。然而,由于清军在战场上的不断失利,清政府不得不与英国 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割地赔款不在话下,而林则徐本人,虽获 得了民族英雄的美名,却落得个充军新疆的悲惨下场。叶名琛不想做林则徐。林则徐的后任是琦善,再后是耆英。他们在看待英国入侵的问题上与林 则徐相反,他们竭力主和,不主张与英国人开战。琦善上任伊始便将林则徐 设置在虎门和珠江口的炮台等几乎全部废弃(当然这也是英国人的要求),并签订了《穿鼻草约》等。耆英更是一口气签下了《南京条约》、《虎门条 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等。他们一味的委曲求全换来了英国人 进 攻的暂时停歇,然而他们的“主和”在朝野上下也引起了非议。在人们眼 中,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投降卖国无异,他们本人也被认为是卖国贼,可谓是 身败名裂。琦善因签订《穿鼻草约》而在1841年8月被定为“斩监候”,带 着镣铐离开广州,虽然最终没有被执行,但那多半是因为他的满族贵族身份 在起作用。耆英虽然也曾红极一时,但1848年奉诏入京后,便为这一切付 出了代价。耆英的官阶被一降再降,由封疆大吏降至“五品候补”,最后的 下场是被道光皇帝以二尺白绫赐死(当然这是后话)。叶名琛也不想做琦善、耆英。他事实上也做不了他们,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做他们的资格和本钱。叶名琛要在林则徐与琦善、耆英走过的道路之间,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 第三条道路。这让他想到了另一位前任——徐广缙。严格说来,徐广缙是他 的同僚。叶名琛被任命为广东巡抚时,徐广缙是两广总督,事实上叶名琛是 徐广缙的“副手”。起初,叶名琛也不想像徐广缙那样,因为在他看来,徐 广缙总督两广数年,只会一味刷面糊把子,毫无政绩可言。叶名琛还年轻,深知自己一路走过来靠的是政绩,没有了政绩,他的政治生命便到了头。当 然,他也深知这风光无限的两广总督的位置,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坟场。那么,他该怎么办呢?1849年,英国人再次派军舰闯入珠江口,提出践约要求(在此之前,耆 英任两广总督时,曾答应英国人两年后答复,现在耆英虽然调离,但两年的 期限到了),但是各种矛盾并没有解决,尤其是广州民众与英国人结下的仇 怨并没有化解。聪明的徐总督此时干脆来了个顺水推舟,他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他秘密召集诸乡团练,先后达到十多万人,让 他们驾着小船围攻英船,明确宣告众怒不可犯。在徐广缙与英国人会谈时,英国人本准备把徐广缙滞留为人质,但是面对齐声呼喊、气势震天、群情激 愤的十多万民众,英国人害怕了。他们不但放弃了原计划,而且答应不再提 入城之事。英国香港总督文翰照会徐广缙,表示愿重定通商专约。徐广缙趁 机提出要将严禁英国人人城写进约定之中。文翰害怕因此阻碍通商大局,竟 也同意了这个要求。整个事件的过程,叶名琛作为广东巡抚,实际上是两广的“二把手”,自然是积极参与了策划与实施,结果以他们的胜利而告终。当叶名琛和徐总 督一起上书时,道光皇帝大悦。在随后的诏书中,道光皇帝说:“洋务之兴,将十年矣。沿海扰累,糜饷劳师,近虽略臻安谧,而驭之之法,刚柔未得其 平,流弊因而愈出。朕恐濒海居民或遭蹂躏,一切隐忍待之。昨英酋复申入 城之请,徐广缙等悉心措理,动合机宜。入城议寝,依旧通商。不折一兵,不发一矢,中外绥靖,可以久安,实深嘉悦!”并封徐广缙一等子爵,叶名 琛一等男爵。此时,叶名琛似乎看到了在林则徐与琦善、耆英之间有一个“第三条道 路”。事实也让他相信,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一定会既不让洋人讨得 便宜,也不得罪他们。同时,既能让皇帝高兴,也能让自己加官晋爵。1852年,徐广缙被调任剿办太平天国去了,叶名琛于是被实授两广总 督兼通商大臣,两广大权集于他一身。此时,他自然是踌躇满志。他坚信,只要沿着自己设定好的这“第三条道路”走下去,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至少能走出政治坟场。后来,他在给咸丰皇帝的一份奏折中不无得意地写道:默念与详人角力,必不敌,既恐挫衄垓损威,或垓首坏和局膺 严谴,不如听伙所为,善藏吾短。夫彳厶揣详人重通商,恋粤繁宫,而未尝不惮粤民之悍,伙欲与粤民相妥,或不敢纵其力之所至垓白 绝也,其始终意计|歹台如灶。叶名琛设想的这“第三条道路”便是走群众路线,扬长避短地与洋人周 旋。叶名琛沿着他自己设定的这“第三条道路”的确走了相当远的一段。从 1852年到1858年的七年时间里,广州这个本应该随时会被引爆的火药桶,竟然在叶名琛的“总督”下一直没有引爆。不仅如此,这期间,他主政的两 广地区,还成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最大的饷银提供地(因为随 着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有着清政府“粮仓”之称的两江地区,实际上已被 太平军控制)。广州异常安静!叶名琛异常得意!然而,该来的终将要来,一切的一切!P6-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