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晚清背影民国脸:清末民初的那些人和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400648
  • 作      者:
    诸荣会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翻开本书,也许你会认为书中的人物耳熟能详,并不新鲜,但是,作者告诉你,这些人物作为呈现在历史坐标中的“点”,你或许就不十分熟悉;如果将这些点连结成“线”,你或许就更不熟悉!而这条线清晰地显现了近代中国人应对世界的曲折过程:从理所当然的“死扛”,到无可奈何的“妥协”;从自视天朝的盲目自大,到不得不正视世界而发愤图强,开始了从“洋务”到“改良”到“革命”的求索。本书选取知识分子作为民国面孔,则是因为他们总是得风气之先,他们的面目往往就是那个时代的面目。
展开
作者简介
    诸荣会,男,1964年生,江苏溧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早年当过农民,大学毕业后站过讲台,画过广告,跑过推销,编过杂志,闯过深圳,现为江苏某出版社副编审、某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多年来心系文学,背倚文坛。早年发表过诗歌,近年来以写散文为主,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并出版了《最后的桃花源》《秋水蒹葭》《风生白下》《风景旧曾谙》《生怕情多》《标语中国》《江南味道》等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晚清走向没落,中国最初的民主共和尝试则起于民国。《晚清背影民国脸:清末民初的那些人和事》撷取的正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转折时期的典型人物。没落的晚清当然是渐行渐远的背影,而扑面而来的则是与以往不同的民国面孔。
    翻开本书,也许你会认为书中的人物耳熟能详,并不新鲜,但是,作者告诉你,这些人物作为呈现在历史坐标中的“点”,你或许就不十分熟悉;如果将这些点连结成“线”,你或许就更不熟悉而这条线清晰地显现了近代中国人应对世界的曲折过程:从理所当然的“死扛”,到无可奈何的“妥协”;从自视天朝的盲目自大,到不得不正视世界而发愤图强,开始了从“洋务”到“改良”到“革命”的求索。本书选取知识分子作为民国面孔,则是因为他们总是得风气之先,他们的面目往往就是那个时代的面目。
    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追求大众趣味,语言简洁生动,力求“雅”而不“曲高和寡”、“俗”而不“下里巴人”。选择人物一生中的重要基点和拐点、高潮和低谷,进行发掘、揭示和点化,有血有肉的人物记述,让人可感可知可亲。
展开
精彩书摘
    曾国藩比洪秀全长一岁,是洪秀全的宿敌。因为回过头去看,他似乎是老天设计好了来对付洪秀全的,因此不知道洪秀全在临死前有没有大叫一声“既生瑜,何生亮!”
    1851年1月,当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时,曾国藩虽然此时远在京城,但与之即发生了关系--他立即上了一个奏子,竭力推荐江忠源等赴广西清剿;咸丰皇帝听从曾国藩的意见,立派江忠源前往广西。然而事态的发展并不如咸丰和曾国藩所期望的那样,将起义很快镇压下去,而是越来越不可收拾。5月,曾国藩又一次上《敬呈皇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其主要内容是对咸丰皇帝从三个方面进行批评:一是苛于小节,疏于大计;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三是出尔反尔,刚愎自用。如此直言不讳,如此激烈陈词,哪像是在向皇帝进言!简直是在教训皇帝、警告皇帝!“反了!简直是反了!”这份奏疏让年轻的咸丰皇帝没有看完就将它扔到了地上,并招来军机大臣欲问罪这个胆大犯上的家伙。最后结果虽然是在大臣们的苦苦求情下曾国藩终免于了罪责,但由这件事情可知,对于当时朝中办事效率低下、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碌碌无为的局面,曾国藩表现得很有点应了“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一句俗话。
    而这件事情对于咸丰皇帝来说,或许他觉得这曾国藩虽然话说得很不好听,但念在他也算是好心,也便没为难他,也从没想过要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书生领兵去抵挡洪秀全的太平军;而对于曾国藩来说,他觉得自己作为人臣,该说的该做的都已说了和做了,尽管太平军势力越剿越大,但他也从没想过一介书生的自己要走向战场。
    曾国藩掺和进这场战争多少有点偶然。这里之所以用“掺和”这个词,是因为这场战争他本来完全有可能置身事外的。
    1852年夏,曾国藩被咸丰皇帝任命为江西乡试正主考官。8月,当曾国藩行至安徽太湖境内小池驿时,得到母亲去世的噩耗,真如五雷轰顶,泪如雨下。根据大清例制,父母去世,官员可离职奔丧和丁忧。于是曾国藩急急忙忙向朝廷请过假后,便火急火燎地改水路回乡奔丧。
    当他溯江到达武汉时,湖北巡抚常大淳告诉他,长沙已被太平军包围,从水路无法从那儿通过。曾国藩不得不又一次改走旱道,绕了一个大圈,历经磨难,经宁乡、湘阴回到家乡湘乡白杨坪,当跪倒在母亲灵前时,已是1852年10月6日了,此时离他得到母亲逝世的噩耗已过去整整两个月了,曾国藩遗憾万分。就这样,太平军与这位以崇尚理学并以孝为先的大儒初次相遇,便在他的孝心上狠狠地刺了一刀。曾国藩与太平军的梁子便就这样结下了。
    ……
展开
目录
不逝的背影
林则徐:从悬念到神话
半道去世的象征意味
悬念--假如不被革职
神话--假如不谪戍新疆
叶名琛:海上苏武
走出“叶开泰”
寻求“第三条道路”
惹火烧国
饿死不如一匹马
“六不”总督
失败英雄
曾国藩:其实一直很纠结
终于赢了
“秀才造反”的宿命
“书生带兵”的悲剧
“中西制衡”的悖论
李鸿章:勇于任事败于事
仗义挺身,见疑临危建淮军
两次为恩师“擦屁股”
洋人的开花弹炸“开”了他的脑袋
从“甲申”到“甲午”
假如早死几年
洪秀全:住进天王府后……
一个命题
深入东王府
小天堂,大世界
注定的命运
两个“叛徒”
张之洞:文化“钉子户”
潇洒清流
华丽转身
真伪命题
文化“钉子”
粱启超:一生五个关键词
医疗事故
康梁变法
中华民族
护国战争
五四运动
赵声:民国绿叶
辛亥枪声
投笔从戎
鲁迅同学
铁三角
出师未捷身先死
得归当卧大江湄
一枚绿叶

复杂的面孔
胡适:“我从山中来”
杨林桥头
……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