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学的约翰逊
不幸再次降临在冼星海身上。当他7岁的一天,外祖父外出打鱼,驾驶的渔船与一艘大商船相撞沉没,不幸去世。冼星海母子再次被生活逼到绝境。一个女人,拖着一个7岁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在凶险莫测的大海上求生存了。黄苏英横下一条心,决定带着孩子闯南洋。
在几个同乡热心帮助下,黄苏英被介绍到一个侨商家中当佣人。冼星海也进了当地一家华人开设的私塾,继续学业。几年后,又转到侨商开办的养正学校念书。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冼星海在养正学校边念书,边打工挣钱。一次,当他正在擦拭学校的乐器时,音乐老师区健夫从窗前经过,见冼星海擦拭乐器时非常投入,眼神里流露出对乐器无比热爱的神情。便将他叫到身边,询问情况。当区健夫老师得知他会吹笛子,而且非常热爱乐器后,决定吸纳他进入学校乐队,并教他吹奏单簧管,才学了1个多月的时间,冼星海就能用单簧管独立演奏歌曲,表现出了良好的音乐天赋。
因为收入微薄,工作不定,在新加坡待了6年后,黄苏英带着冼星海回到广州。母子俩的生活状况与6年前相比,除了冼星海身边多了一根单簧管外,别无两样。黄苏英在岭南大学找到一份洗衣的工作,儿子则在就近的岭南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岭大附中是一家教会学校,学生大多是贵族子弟,吃喝玩乐都很讲究。衣着寒碜的冼星海,在学校几乎是一个异类,他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穿着一套旧西装,因为没钱买领带,脖子上围着一条旧丝巾来代替,同学们都嘲讽他为“腊肠”。但此时的冼星海,绝不是当年私塾学堂任人凌辱的小学生了。经过在新加坡深造学习,他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单簧管演奏水平。因此被选进了学校乐队,常常在开学典礼、联欢会、欢迎会等大大小小的欢庆会上进行表演,凭借挥洒自如的演奏,风度翩翩的举止,冼星海渐渐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甚至在校园内有了“南国箫手”的美称。1924年,冼星海从岭大附中毕业。考虑家中经济窘迫,他决定在岭南大学半工半读,一边选修大学课程,一边做打字员、小学音乐教员等工作贴补家用。此时,他除了吹单簧管,还开始自学小提琴。只要有时间,他就坐在宿舍内练习。当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室友乐此不疲地谈恋爱、吃西餐、看电影时,冼星海却独自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同学们都戏称他为“岭南大学的约翰逊(18世纪英国作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