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我居于中”,我们的祖先这样定义自己在宇宙中的坐标。汉唐盛世,八方来朝,更是从古到今每一个中国人追求的梦想,而丝绸 之路就是不断打破又重建这个梦想的神奇通道。丝绸之路之名由19世纪末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李希霍芬在 中国的甘肃和新疆考察时,看到从东面来的商队,就推测这极可能是古代 运送丝织品的通道。于是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的第一卷中,第一次将 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这个词便被广泛地用于泛指古代连接东西方 两个世界的贸易之路。因为在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影响,一直有学者想为它 换个名字,例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但没有一 个能够取代丝绸之路这个本名。除了因为丝绸是最早通过这条道路出口的 货物之外,作者私下里揣测,“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的一匹又一匹丝绸,绵长无尽,延连不绝,不正像这万里迢迢、山岭相 望的长途吗?因此,再没有比叫它丝绸之路更贴切的名称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起源于汉代,一个生命力极为强悍、雄浑厚重如黄钟 大吕的朝代。王朝的统治者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商业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重 要性,我国经济史上的第一篇专门著作《盐铁论》——讨论盐铁等战略物 资的专营和管理问题,今天的国有企业和西方的垄断巨头们仍能从中得到 有益的启发——就诞生于这个朝代。到了拥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人们 将眼光投向了海天之外更遥远的地方。公元前139年,是汉武帝登基的第二十二个年头。在对外政策上,汉武 帝刘彻奉行“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第一要打败匈奴,第二要和西方各 小国修好通商。于是他委派27岁的张骞出使大月氏国,以达成军事和经济 上的联盟。张骞从长安出发,到达匈奴境内时被捕,并被拘役十年,其间 被迫娶妻生子,但他的使命感却如同钻石一样,在岁月的打磨中不但没有 消失反而闪闪发亮。十年后张骞辗转到达大月氏,游说未果后返回长安,这时,距离他出发已经整整过去了13年。公元前119年,又一个天才少年霍去病横空出世。22岁的他已经指挥干 军万马,踏破贺兰山雪,尽扫匈奴王朝,为长安西进的道路上,清除了最 大也是最后的障碍。消息传来,万民齐欢,只有一个人坐不住了,他仿佛 又看到了那条通天的大道。张骞立刻上书汉武帝,要求重出西域。秋风渭 水中,张骞再别长安。这次他到达了乌孙国,并派手下使节分别出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长安派出的使者,西域各国的使节,穿梭在这 条漫长的大道上,丝绸之路终于形成了。我们必须要为这位丝绸之路的开创者浓墨重彩地写下这么多文字。张 骞虽然不是商人,但具备了一切成功商人的素质。坚忍不拔的意志,不为 外界所动的决心,高人一筹的战略眼光,强大有效的管理才能和灵活圆滑 的处事手腕,使他成为汉朝和西域商人心中无上的神祗。P3-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