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20世纪,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的强国。冷战结束后,更是全球惟一的大国,了解了美国,几乎就了解了世界的一小半。相对于中国几千年朝代更替的历史,美国历史很短,却有诸多特色。《不可不知的美国史》内容很详尽,介绍了美国从殖民地时直到本届政府的主要历史,让读者了解美国在经历了殖民统治、国家分裂、经济萧条、战火硝烟的灾难与磨砺之后,如何凤凰涅槃,获得重生。作者李海青特意挑选了比较有趣的内容加以介绍,语言风趣,有许多当前的流行语,可读性强。
美国是怎么来的?应该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看成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史学家已经说得够多了,我们只说与美国相关者:庄园绅士们抵抗不住大量美洲金银输入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只好移身北美;宗教自由的追求者抵挡不住天主教或英国国教的迫害,毅然背井离乡,并致力建立一个信仰自由的“山巅之城”;身无分文的下层人为了拼一个前程,卖身为契约奴,希望给主人白干三到七年后能赢得一个自由身,外加几十英亩肥沃的土地;欠了债的,犯了罪的,甚至纯粹就因为在家乡待腻了的流浪者,也都争相渡海,来到大西洋西岸。这里虽然看起来一无所有,但至少有机遇,还有自由,当然这么说要除了黑奴。
1620年9月16日,一艘叫“五月花”号的小船载着102个欧洲人从英国普利茅斯起航,之所以叫小船是因为它跟我们的明代大船相比实在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但就是这艘小船,在每年最不利于航行的秋季,在不是很称职的船长掌舵下,偏离航线900海里,中间两次几乎沉没,最终在一个无名港湾抛锚靠岸。历经65天航行,一人死亡,但同时一个新的生命在惊涛骇浪中降生,所以行时一零二,到时五一双。
本来要去弗吉尼亚的他们知道走错了,但他们肯定都不愿再回到大西洋中去了,即便他们想,那艘乘风破浪后的破船也不想了。这时,他们感到再不抱成一团,就无法存活下去,于是其中的41位自由成年男子签订了公约,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月花号公约》。
今天,“五月花”号复制船静静地停泊在美国普利茅斯港湾,不远处,有一块刻着1620的石头,被美国人称为“圣石”。其实,“五月花”号那些人下岸后的普利茅斯并不是第一块北美殖民地,即使不算西班牙人早就到了的佛罗里达,英国人1607年已经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城落脚了。弗吉尼亚原意是童贞女王,这个美丽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终身未婚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而詹姆斯城很明显是为了纪念接替伊丽莎白女王即位的那位混世魔王詹姆士一世。须知,在“五月花”号起航的前一年,弗吉尼亚都已经有议会了。
但就后世的知名度而言,詹姆斯城远不如普利茅斯,这都是《五月花号公约》的功劳。虽然这一公约实际上第二年就不再起什么作用了,但美国每次需要重印法律条文时,都会再印一遍《五月花号公约》。公约很短,译作汉字,不过百余,但其中一句“自愿结为一个民众自治团体”至今读到,仍令人心潮澎湃。
还有,“五月花”号登陆处不远,就是莱克星顿,当年反抗英王的第一枪,就是在这里打响的。
早期殖民北美者,无论是在詹姆斯城还是普利茅斯,生活都异常艰苦。1609—1610年的冬季,詹姆斯城几乎没有任何食物,殖民者吃掉了任何能塞进肚皮的东西,猫狗老鼠都没有漏网。有的去挖尸体,有的把怀孕的妻子肢解,没吃完的用盐腌起来,500人锐减为60人。当然,普利茅斯也好不到哪里去,抛锚上岸后有102人,但新家的生存条件太恶劣了,一年后,百人团就只剩下50人了。
除了与自然抗争,他们还要学会与印第安人处好关系。这方面普利茅斯就比较出色,他们到后的第一个冬天就面临饥寒交迫,眼看快撑不住了,善良的印第安人雪中送炭,带来了吃的,还教会他们怎样狩猎、养火鸡、捕鱼和种玉米、南瓜等。之后,他们喜获丰收,于是请来印第安人,欢聚一堂,点起篝火唱起歌,虽然两边谁也听不懂谁唱的什么鸟语,但第二天和第三天他们又聚在一起,摔跤、赛跑、载歌载舞。这种庆祝方式流传了三百多年,是谓感恩节。只是不知道今天的美国人在吃火鸡的时候,会不会虔诚地忏悔,当年教会祖先养火鸡的印第安人,已经被他们迫害得不剩多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