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体制完全由私人组织,不欠政府什么。从现代时期一开始,商业和丁业就渐渐分离了;在中世纪,它们被认为是紧密联系着的。,但商业对工业仍有强大的影响,尽管不是那么直接了。很自然,对于商业曾为其接生的那些兴旺的工业,对于那些商业能随其扩张而扩张的工业,商人们愿意出钱帮助它们成长壮大。亨利七世时代,北部和西部郡县的布商开办了自己的手工丁场,自己经营。一些大养羊业主也雇佣人手,直接将羊毛纺成布。
与此同时,为逃避行会对织机和短工数量的严格监督,一些工匠师傅来到了乡村,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生产能力。早在15世纪,英国就出现了被称为“资本家工匠( capitalist artisan)”的经纪代理人。在那之前,农民、地主、贵族、修道院或平民公司若是需要什么,都是先购置原材料,再雇工匠加工。慢慢地,人们开始习惯于购买成品。很明显,那些工匠们已经有了充足的资本,以后将主要面对这样的顾客,也将按这种方式生产。
外国资本也来了,很意外,也很重要。17世纪上半叶,伦敦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西班牙犹太人社区。克伦威尔乐意为他们提供保护。虽然一些行业排斥犹太人,他们的钱还是被利用起来,以促进商业利益。不久,法国难民也来了,其中最有钱的那些不仅带来了经验,还带来了他们的财富。
的确,在下一个世纪,由于特许公司的努力,外贸有了大发展,吸引了大批资金。工业界对此提出了抗议。不过,它们的抱怨夸大了事实,是欠考虑的。总的来说,商业算不上跟工业争夺资本和权力,反而是后者成功的重要助力。另外,在1750年前后,大庄园迅速扩张,为工业提供了许多新成员。后者将他们的土地卖给相邻的大地主,有了一小笔钱,已做好参加“工业革命”的准备。
至于劳动力,没有人反对政府利用那些移民。首先来的是佛罗伦萨的工匠和法国普罗万( Provins)的布工。从15 61年到15 70年,3万佛兰德新教织工和漂洗工渡过北海,受到热烈欢迎;同样受欢迎的还有那些去伯明翰( Birmingham)碰运气的人,包括来自不同地方的金属加工工人、制玻璃工、五金工、JJ工。1585年,英国接受了逃离安特卫普的棉织工。一个世纪后,由于路易十四的短视,竞争对手法国驱逐了大批优秀工匠,英国是他们的避难地。外国工人的到来是锦上添花;事实上,新制造业在乡村不仅获得了避开行会规定的自由,也找到了充足的劳动力。由于农业的变迁,以种植业为代价,养羊业受到鼓励,大批被剥夺的小租户和失业短工成为剩余人口,不得不进入几乎就建在敞田里的大型布业工场。
而且,有两百年的时间,行会规则越来越严格,许多工匠不堪忍受奴隶般的且不稳定的漫长学徒期,逃离了城市。在17世纪末,4/5的人口住在城市郊区或乡村,第一批工厂就建在这里。到18世纪下半叶,当工业生产需要进一步的集中时,迁徙的方向倒过来了,大量人口来到城市。在大庄园持续扩张的压力下,雇农、小农场主甚至自耕农( yeomen)都不得不迁离乡村。他们永远地离开了村庄,进入农村的大工厂或拥挤在工业城镇——就像一部分人去美洲一样,为了生活而出卖劳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