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古代中国,有关周边国家方面的史料失之粗疏,且有些不求甚解。尽管杨镐是明朝将领,而所率领的部队也是明军的主力,但是事情发生在朝鲜半岛。明朝出兵朝鲜半岛,原本是近世东亚世界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也可以说是第一次中日韩三国的战争,但是在明、清两朝看起来,这似乎并不大重要。明朝只是把它看成万历三大征之一,所以《明实录》等史书对其记载就十分简略。因为作为天朝大国的实录,载录本朝皇帝起居、本朝政事、制度沿革、官员任免等内容才是最为关键的。即便载录明军在朝鲜半岛的战事情况,也是因为涉及明朝将领的任免与奖赏,才给予一定的关注,所以对于整个战争的历程,并没有给予十分的重视,因而载录史料就挂一漏万,相当粗疏且零乱。同时,实录的编撰者,往往借机党同伐异,甚至颠倒黑白,故意歪曲事实。明朝实录“不实”的问题,不少明代史家都曾加以批评。就杨镐相关的史事来说,如上所言,尽管丁应泰弹劾杨镐,但是朝鲜国王、总督邢玠、监军御史陈效以及明朝诸多将领,纷纷上疏为杨镐辩白,但是《明神宗实录》只是详载丁应泰之疏文,其他疏文一概略之,这样选择史料,就并非一种公正平实的态度,而是有很大的偏见。故而,《明神宗实录》就将蔚山之战定为败仗,由此也就奠定了以后史书的基调。因为编完《实录》以后,其他史料很难得以完整保存,后人无法获得全面的资料,历史的面目也将扭曲。相比其他史料而言,《实录》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以后史书依从的范本。因为难以获得其他资料,以后的史书,无论是《国榷》、《明史纪事本末》,还是《明史》、《明通鉴》,就基本上是因袭《明神宗实录》的说法,对其进行或多或少的修补,甚至是全文抄袭,于是不仅否定杨镐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功,进而否定整个明朝抗倭援朝战争的功绩,将战争的胜利归结于丰臣秀吉之死。因为史料的错误,最终否定整个战争中明军的功绩,实在是极其荒谬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