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十三行故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062818
  • 作      者:
    范小静著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十三行故事,是广州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十三行故事,是昨天的,也是今天的,还是明天的。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最辉煌的历史,“十三行”就是广州最为辉煌的一段记忆。
     大清皇帝颁布的“一口通商”的圣旨,使广州成为“帝国商都”、“天子南库”,一脉相承170年,垄断全国对外贸易,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活动,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影响国家重大事务,肇至社会经济转型、社会制度转型,产生了而深远的影响。
     十三行是大清帝国商都的业务主体,新型经济制度的始作俑者。
     十三行缔造了一批在国内外都光芒四射的粤商,并独领风骚近百年,是中国工商业阶层的先驱之一。
     十三行经贸发展迅速,世界七大洲五大洋都与广州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排名第四。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了十三行一口通商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十三行成为交火的战场,最终在炮火下化为灰烬,黯然退场。但其积淀下来的粤商文化,至今仍影响着广州这座千年商都。

展开
作者简介
     范小静,女,1952年生于广州,祖籍河南安阳,一直在广州生活和居住。1978年考入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至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1985年调至广东电视台工作。担任过多个教育、文艺、文化类专题类节目的策划、编导工作,曾任主任编辑、广东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现任广东岭南文博研究院研究员。自2003年起,在本书历史顾问、著名历史学家、中山大学章文钦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阅读研修五百多部中外著作,八年磨一剑,九易其稿,完成此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大清国“商都”的广州,十三行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商贸文化窗口,“一口通商”85年,其近百年的兴衰见证了近代中国对外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的历史。本书文字近40万,图片近200幅,以翔实多样的史料、珍贵丰富的图片、生动细腻的述说,全面展现了广州1757—1842年间十三行的通商贸易、文化交流、风土人情,及其背后广阔的历史背景。
展开
精彩书摘
  《红楼梦》里有一个同广东有关的大官儿,管的就是广东的对外贸易,他就是王夫人 的父亲,也就是王熙凤的祖父、贾宝玉的外祖父。王熙凤曾向人炫耀:“我爷爷专管各国 进贡朝贺的事……,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第 十六回)以他为 首的王氏家族富有到什么程度?有民谣为证:“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 请金陵王。”就 连荣国府里贾家的洋玩意儿,一般来说也都是姓王的。初入荣国府的林黛玉头一回来到舅舅贾政房里,第一眼便看见“临窗 大炕上铺着猩红 洋毯”(第三回),临窗大炕是屋子里最显眼的家具,所以当女仆请林黛玉 坐上炕时,黛玉 猜想那是长辈的上座,便不上炕,只就一旁的椅子上坐了。这猩红的毛毯可是“洋”的——西方的进口呢绒,屋子里只有临窗的 大炕上才铺着洋 毯,说明它金贵,是一种奢侈品,用黛玉的话说是件“稀罕物儿”。这屋 里的女主人就是 一个金陵王——舅母王夫人。曹雪芹生卒大约在1715—1763年(康熙五十四年至乾隆二十八年),《红楼梦》成书 在乾隆年间,那时,与西洋通商的海关已开设多年。外国商船到广州,带 来的最大宗进口 商品就是这类毛织品。如同中国南方特别适合种茶一样,英国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养羊。“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中国蒙古族民歌里 的这两句也可以唱唱英国的田园。英国的羊毛在当时的欧洲是最优等的,从16世纪开始毛纺织业便成了 英国的经济支 柱。17世纪初,呢绒出口占英国全部出口的80%。可以说,英国对外贸易的 主要任务就是推 销羊毛与毛纺织品。英国从中国大量买入茶叶,自然也要向中国输出商品。英国人兴冲冲 地带来了他们引 以为豪的毛织品,谁知热脸贴上了冷屁股,毛织品在广州行情不妙。这很 让英国人神丧气 泪。凭心说,英国进口货不愧为国际名牌,《粤海关志》中说英国进口的 “大小绒哔叽、羽纱、紫檀、火石及所制玻璃镜、时辰钟表等物,精巧绝伦”。“精巧绝 伦”的评价 不可谓不高,而且首先提到的就是毛织品。可是天寒地冻之处出产的毛织品到了炎热潮湿的广州实在是不合“地”宜。英国人在 贸易情况报告中曾写道:“毛织品在这个亚热带地区不大吃香,只有羽纱 和毛哗叽两种才 有极少量的消费。但有趣的是,现在本地人都喜欢用毛线扎辫子”,英国 人的拳头产 品仅仅派得广州女孩子扎小辫的用场,这让英国人的脸面往哪儿搁。承销英国的毛织品,广州行商常常苦瓜似的脸,这是广州话中对表情 愁苦的形容。英 国东印度公司精明得很:你买我多少份额的毛织品,我买你多少份额的茶 叶——英国人心 里急如焚脸上笑如花地对广州行商说,逼着行商为多卖出茶叶而不得不多 买入毛织品。英国人承认:“英国货也是中国商人亏损的一个根源,他们只是因为 公司坚持作为购 买茶叶的条件才肯接受这些货物。”一种商品的推销到了如此痛苦的田地,还有多大 意思呢。英国人阴沉着的脸终于转晴,一口通商时在世界舞台上已经如日中天 的英国夺到了印度殖民地的统治权,除了果阿等少数地方还在葡萄牙人手 里。印度盛产棉花!“解决办法终于在印度找到了。据发现,中国方面对 于英国货虽然没 有多大胃口,可是却极愿接受英属印度的产品”。中国人多啊,自产的棉 花赶不上需 求,这就好,英国人从印度大量地贩运棉花到广州,棉花在对华贸易中迅 速上升到第一位。刚看到点曙光的英国人很快发现漫漫长夜未到尽头。卖棉花虽然比卖 毛织品爽快些,可还得看中国人的脸色。碰上中国棉花年成不好,英国人就乐;碰上年成 好,英国人就 愁。像1829年(道光九年),十条英国船的销售瘫了几个月,就是因为棉花 卖不出去。面对一个自给自足的中国,英国人拿不出什么东西可以平衡中西贸易 的那个跷跷板。年轻的美国没有像样的工业没有发达的农业,比英国更瘦更瘪。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美国人首航中国,第一次到中国做买卖,拿什 么货物和中国人交换呢?真真愁煞了美国人。有人给了个建议——西洋人 参。着哇!一语惊醒梦中人。西洋参最早是法国人发现的。18世纪初(康熙年问),一个法国教士在 加拿大魁北克 印第安人地区偶然发现了它,连根带叶拔起来,拿给他雇佣的一个印第安 女人看,女人说 这是一种印第安人用来治病的草药。这以后,西方人便大量收购西洋参。“中国皇后号”的人参收购任务就交给了33岁的医生约翰斯顿。约翰斯顿知道,中国之行能否成功,就全看他这一锤子能不能打响了。穿过荒无人烟 的地方,深入内陆腹地,奔赴边远地区,他几乎是豁出性命去完成这个艰 巨的任务。约翰 斯顿后来做了“中国皇后号”的随船医生。总之,“中国皇后号”对首航 广州作了足够精 心的准备。最后装上“中国皇后号”的是200万根再三精选过的西洋人参。美国人的苦心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西洋参在广州出售后,利润高达 500%~600%。只可惜,美洲的西洋参并非采之不竭;还有一个美国人怎么也想不到 的原因,中国也 出人参,而且出在满族发祥地长白山一带,所以人参成了清王室的专卖品,不是可以随意 在市场流通的。美国人因此触了一个霉头。为了在十三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美国人千里迢迢地从北美洲远航到 南极洲,在南极 附近海岛收集海豹皮。19世纪初(嘉庆年间),白茫茫的南极冰雪世界每年 闯进来10多条 美国船,每条船大约收得8万张海豹皮,每张皮在广州的售价为3美元。南 极的海豹皮与中 国茶叶一交易,每条美国商船能获得纯利润28万美元。但皮革也遭遇了同 英国毛织品差不 多的命运。西方商人使尽浑身解数,总也解决不了向中国输入商品的难题。所以 在中国只有像金 陵王这样富得流油的贵族人家才用得起洋毯一类的进口货。马戛尔尼使团 访华时很注意观 察英国商品在中国的流通情况,也就是在舟山官衙里见到太师椅上铺着有 英国的红布,邻 近北京的通州街面上有少量的英国布匹,杭州情况好一点,有零星的英国 布匹商店。而同一时代,地球那一头的英国人每天每日喝中国茶,每家每户喝中 国茶。广州外贸市场的跷跷板上的那个瘦娃娃,经年累月地用黄连水洗头,苦脑(恼)啊。中国的商品,大箱大箱的茶叶,大捆大捆的南京布,大包大包的生丝,总不能白送白给吧,那西方人,总得抵还点什么吧?P47-49 
展开
目录

序 章文钦
写给读者的话
引子 海皮在哪里?
十三行商馆平面示意图
第一章?独一的门,无二的口
1. 敢向皇帝叫板的人
2. 锁死东边儿的门
3. 怎么都相中了南大门
4. 门是口,口是门
第二章 谁奔“一口”而来?
1. 东印度,西印度
2. 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3. 广州独有的季节
4. 绕着棺材走九圈
5. 白帆后面的身影
第三章 买了什么,卖了什么
1. 圆嘟嘟的胖娃娃
2. 金陵王的洋玩意儿
3. 银钱堆满十三行
4. 康熙爱上了葡萄酒
5. 压轴好戏在后头
第四章  都为“一口”而忙碌
1. 熙熙攘攘广州港
2. 忙到七彩的广东官
3. 皇上瞪大了眼睛
4. 还没成为阶级的买办
5. 靠海揾食的广东人
第五章  男一号,一号难
1. 穿官服的商人
2. 钦命的男主角
3. 万众追捧的明星
4. 拿破仑与广州
5. 比比乔家大院
6. 向美国总统告状
7. 做磨心的日子
8. 免费到新疆旅行
9. 懦弱的羊,凶残的狼
10. 狼之王,在北京
11. 我收山了还不行吗?
第六章  黑的鸦片白的银
1. 谁银荒,谁心慌
2. 乌土、白皮、金花
3. 伶仃洋上不伶仃
4. 朝廷的一场大辩论
5. 输家反倒成了赢家
第七章  不肯恭顺的西洋人
1. 怎么称呼外国人
2. 恭顺,恭顺,还是恭顺
3. 一张纸上14个蚁
4. 谁能坐轿子
5. 可不可以讲数口?
第八章  谁向谁要平等
1. 双方排出最佳阵容
2. 要不要亲吻地皮
3. 进了庙门,不随和尚?
4. 广州的公文整容术
5. 楼上扔下来两个人
6. 再没有那支歌仔唱啰
第九章  球情变了,国情呢?
1. 动不得的老祖宗
2. “市”向“贡”的挑战
3. 老掉牙的武器
4. 球情国情眼瞪眼
第十章  鸡同鸭怎么讲?
1. 哎呀,难,难,难!
2. 要的就是鸡同鸭讲
3. 偷偷摸摸磨铁杵
4. 鬼话连篇的广州
5. 冤家竟是汉学家
6. 中国人咬了石头
第十一章  蓝眼睛里的中国
1. 一辆马车的风波
2. 谈一谈中国的老爷
3. 林则徐会卖掉鸦片?
4. 弹一弹中国的老爷
5. 先丈量钱袋的长度
6. life for life——杀人偿命
7. 矛与盾的矛盾
8. 一幅迷人的风景画
9. 为了她,停火、让路!
10. 二月新月亮的头一天
11. 西方的男人,中国的女人
12. 朝见口晚见面的街坊
13. 解剖过千百次
第十二章  黑眼睛中的西方
1. 葡萄怎么有牙?
2. 搅成了一锅粥
3. 手拿一面哈哈镜
4. 诗中自有西洋景
5. 眼睛是怎样睁开的
6. 黄埔港的男儿泪
第十三章  不打不成相识
1. 筷子与刀叉的相逢
2. 外来的媳妇外来的郎
3. 中国歌剧与英国管弦的交响
4. 广州仔的西洋画
5. 欧式商馆的中国风
6. 你的书来,我的信往
7. 有一个波士顿水手
8. 第6565号病例之谜
9. 新年是哪一天?
10. 茶树的悲歌
第十四章  朕的一统江山哟
1. 不幸的爱新觉罗氏
2. 虎门之内,虎门之外
3. 常常念动紧箍儿咒
4. 是敌人?是朋友?
5. 同病相怜龙与象
6. 最鲜美的一块肉
7. 舟山变成了香港
第十五章  祸事了,俄国船来了!
1. 彼得迁都,康熙迁海
2. 陆上的英雄,海上的弱手
3. 皇帝的圣旨农民的猫
4. 牛郎织女要海洋吗?
5. 扑向海洋的鲁滨孙们
第十六章  舰队,无敌的舰队
1. 海军啊,海军
2. 吃惊,很吃惊,大为吃惊
3. 冷的枪,热的炮
4. 树梢和树根的争吵
第十七章  朝西望,向西走
1. 最早的向往者
2. 雷雅德的幻想
3. 西进!西进!
4. 这个顾盛,那个顾盛
第十八章  东印度的安乐死
1. 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
2. 眼睛一眨,母鸡变鸭
3. 火上浇油的美国人
4. 曼彻斯特,广州的克星
5. 总攻的战鼓擂响了
第十九章  悬崖边上的十三行
1. 跑龙套的反了头牌
2. 北方,挡不住的诱惑
3. 那个叫“小广州”的地方
4. 我是一个官,来自苏格兰
5. 五万两白银一颗脑袋
6. 南京的箭,广州的靶
结语  从海皮望去
附录1  主要人物一览表
附录2  中外大事记
附录3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