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虞文化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3049538
  • 作      者:
    郑建庆,方新德主编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上虞文化史》主要内容包括:文明初露(上古先秦时期)、亦史非史舜传说、中原文化与地方土著文化的融合创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充与儒家文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合奏共鸣(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上虞士大夫的仕宦文化、转型与发展:上虞近代文化的变迁(晚清民国时期)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政策措施上,汉王朝将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结合起来,鼓励士子通过教育人仕。
  在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为了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得以生存,对官员的任用逐渐从世卿制度演变为选贤任能。汉代长期承平,擢用人才选拔官员的标准是德行和文化知识相结合,最主要的方式是察举,即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它是先秦乡里举荐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士制度,始于文帝二年(前178年),武帝后正式成为比较完备的制度。具体办法为:先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勇猛知兵法”,甚至“明阴阳灾异”等,后来规定岁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才)为主。由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朝廷对应举者按不同的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或由丞相、御史二府及九卿出题,要求应试者进行对策,根据成绩高下分别授官或为郎官候补。察举的对象,除官府的属吏外,主要就是地方学校的学生。
  另外,汉武帝建立太学的目的之一,是董仲舒提出的“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所以在太学建立后,就确立了博士弟子考试入仕的制度。每年对太学生进行经学方面的“岁试”。能够通一经的生员,补文学掌故缺;成绩优秀的可以为郎中、太学籍奏等职,成为士人所看重的“正途”。从而把养士(教育)与选士结合在了一起。
  总之,汉代各类学校的学习内容就是儒家经典,学习优秀者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儒家思想因此得到广泛传播,按统治者需要对人民实行了思想教化。而儒家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也逐渐深入人心,引发了各地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互动下,汉代的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虽然统治者的出发点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客观上是对秦王朝唯暴力是尚、一味推行高压统治做法的否定,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
  上虞地处中华古文明的重要源头,经过越国的长期开发,早非蛮荒之地。在秦汉大一统社会环境下,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文明初露
(上古先秦时期)
第一章 乍现还隐石文化
——没有完全拉开帷幕的上虞石器文化
第二章 亦史非史舜传说
第一节 虞舜在中国传说时代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节 上虞——舜传说的结集地
第三节 舜传说的意义和影响
第三章 句践称霸作后方
——上虞经济的初步开发
第一节 越国的兴衰
第二节 上虞的初步开发
第三节 外越入迁
第四节 越民族开拓、创新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第二部分 中原文化与地方土著文化的融合创新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章 王充与儒家文化
第一节 儒家文化在上虞的传播
第二节 王充生平
第三节 一代伟著《论衡》
第二章 曹娥与上虞孝德文化
第一节 孝女事迹
第二节 曹娥庙与曹娥碑
第三节 孝德文化在上虞的影响和传承
第三章 魏伯阳与道教丹鼎派的开创
第一节 道教的兴起
第二节 万古丹经王
第三节 《周易参同契》的成就
第四章 谢氏家族与东山文化
第一节 谢氏家族
第二节 东山胜迹和东山文化
第五章 梁祝传奇的发源地
第一节 梁祝传说的演变
第二节 梁祝传说的文化内涵和影响
第六章 青瓷文化
第一节 源远流长——上虞青瓷生产史
第二节 独领风骚——越窑青瓷的审美
第三节 影响深远——青瓷文化的延伸

第三部分 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合奏共鸣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
第一章 上虞士大夫的仕宦文化
第一节 宋代以来的上虞官学和科举成就
第二节 著名仕宦
……

第四部分 转型与发展:上虞近代文化的变迁
(晚清民国时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