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李延珂/曹晓春八里桥,位于通州之西的通惠河上,因距通州城西门八里,俗称八里桥。明正统十一年(1446)建,英宗赐名永通桥,为石砌三券拱桥。桥体为花岗岩石料,两侧有护栏,在33对望柱上雕刻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其地扼京城出入东北和南方的咽喉要道,与卢沟桥、马驹桥、朝宗桥并称为“拱卫京师四大桥梁”。清咸丰十年(1860),清军在此英勇抗击英法联军,进行了八里桥之战,从而使八里桥举世闻名。据《北京志·军事卷·军事志》记载,咸丰十年(1860)六月至七月(阳历8月,后同),英法联军1.7万人,分乘百余艘舰船抵大沽口外,清军疏于戒备,北塘、新河、塘沽、天津先后陷落,清军撤往通州一带。清政府与英法联军重新谈判,因侵略者所提条件过于苛刻,天津和通州谈判破裂。七月二十五日(9月10日),英法联军近4000人,自天津向通州方向进犯。时部署于通州地区的清军有3万余人。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马步队1.7万人,驻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八月四日(9月18日),联军先头部队推进到张家湾,向清军阵地发动进攻,清军步队千人奋起抗击。但当僧格林沁派马队抄袭敌军时,突遭联军火箭袭击,马匹受惊回奔,冲击步队,马步兵自相践踏,阵势顿时混乱,一同向八里桥溃退。联军攻占张家湾,并乘胜占领通州城。八月七日(9月21日)上午7时,英法联军稍事整顿后,向八里桥发起进攻。其兵力部署分东、西、南三路:东路为法军第1旅,西路为英军,南路为法军第2旅,担任主攻八里桥的任务。孟托班为总指挥,总兵力约五六千人。时八里桥一带清军约3万人,其中马队近万人。僧格林沁令胜保部迎战南路,瑞麟部迎击东路,自带部队抗击西路之敌,令马队实施正面反冲击。马队出击后,毙伤敌军千余人。后遭据壕联军炮火轰击和步兵密集火力的阻击,伤亡甚众,被迫退却。三路联军乘胜发起强大攻势,胜保部与冲到八里桥的南路之敌肉搏拼杀,后因胜保受伤,遂向北京退却。僧格林沁督率本部马队穿插冲杀于敌南路与西路之间,指挥步队顶住西路之敌的攻击,双方伤亡甚众,旋因联军西路一部抄袭僧格林沁军后路,僧格林沁遂撤队而逃,瑞麟部亦退往北京。中午,英法联军占领八里桥及附近村庄。因伤亡消耗过重,英法联军在通州休整半月,待援补给,通州百余村庄遭洗劫。八里桥之战,清军惨败而退,使北京城完全暴露在联军面前,战争局势急转直下。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英法联军不费一兵一弹,通过安定门顺利进入北京城;抢劫并焚烧圆明园及西郊诸园,园内珍宝、文物、典籍等被劫掠一空,所有庙宇、宫殿、建筑和历代收藏的珍品都化为灰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八里桥也成为中华民族这一段惨痛历史的见证。(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军事卷·军事志》)2010年11月1日古都遇袭纪实林瑜/任虹晶1949年2月,国民党空军战斗机l架窜人北平市南苑、朝阳门外上空进行轰炸,这是北平解放以来第一次遭受空袭,北平市人民政府开始布置人民防空工作,责成公安系统实施人防宣传与准备。4月23日,北平市人民政府召开防空会议,根据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形式,敌机可能来北平袭扰的情况,会议决定全市做好必要的防空准备。会后全市各机关单位迅速组成防空委员会或防空小组,成立了消防队、纠察队、救护队,并利用各种形式组织防空宣传,引导群众进行防空准备。4月24日,平津卫戍区防空司令部成立并发布《防空布告》,规定了防空办法、空袭期间灯火管制、交通管制的要求,明确了防空警报信号。5月4日,上午8时10分,国民党6架B一24轰炸机由天津方向飞抵南苑机场上空,投弹30枚。8时35分,市公安局3个消防中队赶到现场,因自来水管被炸坏,9时20分觅得水井,下午1时许扑灭。炸死炸伤23人,房屋150余间。此为北平解放后遭轰炸损失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次。5月25日,北平市人民政府和市公安局制发《灯火管制办法》。市公安局检查内城手摇警报器装设情况和警报红绿灯球台悬挂有无损坏及移动情形。对全市73处警报设备检查中有12处损坏,其余良好或稍加修理即可使用。警报器虽有专人负责,但有的人员缺乏施放技术和防空知识。6月25日,叶剑英市长、张友渔副市长签发训令,转发平津卫戍区司令部敌情通报,要求切实注意防空,严密防范,万勿疏忽。7月22日,北平市人民政府扩大联合办公会议决定,防空工作归市公安局办理,市公安局通知各公安分局,今后全市市民防空由市公安局领导,各区市民防空由公安分局负责。8月13日,北平市公安局局长谭政文指示即日起接办,市公安局决定防空工作交由市公安总队负责,由市公安总队成立市防空指挥部,各区以公安分局为主组成区防空指挥部,各派出所成立防空小组,各机关、学校、工厂亦成立防空小组。国民党空军飞机空袭南苑机场,造成较大物资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加强北平防空,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组建空军飞行中队开始担负起北平地区的防空任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