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族群认同
族群认同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认同的基础。现今社会是一个移民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不同的族群正在融入到统一的世界体系中,族群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由此也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并强化了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
潘蛟提出认同首先是一种自我肯定的延伸,与职业、阶级、性别认同不同,族群认同植根在人们对于他们的世系或起源的信念中。因此,能反映其世系和起源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便被挑选出来当做是族群的标志。由于族群认同是一种通过追溯设想的世系、起源来延伸的自我肯定,因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的、情感的、原生的或非理性的。认同存在于与“他者”的关系中。自我是开放的,是可以伸缩的,通过追溯或想象世系和起源,人们既可以认为整个人类都同源,也可以认为每个人都不同源。因此,对于族群认同不应该仅仅从自我肯定的延伸本身来理解,而应该从锁定这种伸延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场景,或与“他者”的对峙来理解。由于与“他者”的对峙是可以转换的,因此族群认同可以随对峙场景变化。
“认同”一词源于心理学,心理学是注重个体研究的,因此一个个体对某一个个体接纳是其本义。但作为一种操作性概念,它主要是一种能动的与个人主义的价值理念密切相连的归属性。“认同”过去是心理学的一个定义,现在心理学本身很少应用,可在别的领域却大量出现,并成为这个时代民族政治紧张和压力的矛盾中最核心的词。由于大量使用,因而界定也有多种。在社会科学领域,这个概念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等,它们分别指个人认为自己与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地位、文化传统或民族群体的统一;还有的定义为“认同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由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学者的采纳,后又转为着重揭示个人与群体,甚至群体与群体的归属,有的学者认为族群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族群认同是在族群间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一个族群中的个体,从未接触过异文化,那么就无从产生认同,只有存在一种差异、对比,才会产生将自己归类、划界的认同感。族群认同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