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房最开始是用粗木垛起来,两端用木杆串牢而成房墙,里外抹泥,后来盖房子先竖“人”字顶房架,然后再采用稀泥混草的“拉和”辫渥墙,用这种方法垒起房墙后,再在房架的檩子上挂椽子,勒上箔条抹泥,干后再抹第二遍方能苫草,再拧屋脊。正房是坐北朝南,里面有隔壁成两间的,有隔壁成三间的,还有五间房的(街津口有姓孙的一家盖了五间房,这是街津口唯一的间数最多的正房),但极少,一般都是三间房。三间房的,中间一间通常做厨房,两侧房间为寝室,寝室均有南北两面火炕,两面炕的末端有一条窄条炕连接烟囱。如果是一座两间房,人口少者则在里间搭一南炕,老年人睡炕头,结婚的或晚辈人睡炕稍,未结婚的孩子睡中间,人口多时搭成南北两铺炕,老年人睡南炕,晚辈人睡北炕,这两铺对面炕的西墙有一弯字炕将其连接起来,这种铺炕由于窄而不能睡人,但坐人也是不可以的,尤其月经期的妇女更不许坐此炕。如果是一座三间房,老年人住西间,一般西山墙留西窗,因为赫哲族人认为“西方为贵”。赫哲族人崇西是有原因的,因为赫哲族人是从松花江、黑龙江的西面源头迁移而来的,很怀念西方祖上家园,所以留有西窗,随时可在室内向西方遥望。再者,房外的厕所设在房东侧或房后,绝不设房西,因为西是上方。房外的鱼楼子也建在院落或房的东南角。
临时性的住房和固定的住房产生于古代和近代,而正房一直保留至新中国成立后。现如今正房已经极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给赫哲族人盖的砖瓦房。
第五节交通习俗
赫哲族人的交通历史独特而又漫长,最有特色的要数狗拉雪橇(拖日乞)了。
在元朝《辍耕录》中曾载:狗站,在高丽以北,名称“别十八”即汉语的五国城,每个雪橇套四至五只狗做挽力,狗听从赶雪橇的人支使,在茫茫江雪间飞跑疾如风。而在明朝时,明朝重设狗站,据《大明实录》载:“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置辽东境外满泾等四十五站,赖其提领那可孟常等曰:朝廷设奴儿干都司并各卫,凡使命往来所经之地,旧有站赤者复设,各站头目悉恭命毋怠”。可想而知,当时的明朝政府对赫哲族人的狗站重视的程度。因而,狗拉雪橇在当时的交通是多么重要。
冬季则乘由五至七只狗甚至十几只狗挽“拖日乞”可载五六人,传递使命,送往差役,驰骋在冰天雪地茫茫的征途上,疾行如奔马,当时因该地不产五谷,冬春季节又是冰雪盖地,只有鱼兽肉成为狗的饲料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