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彝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7053507
  • 作      者:
    普忠良编著
  • 出 版 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华民族全书:中国彝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资料,使彝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现和真实可信的表述,同时也集中反映彝族优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名片”。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彝族概况第一节族源彝族族源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较为激烈的问题。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著文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土著说、东来说、南来说、西来说、北来说等。东来说认为,彝族来自战国时期的楚国,居住在洞庭湖流域,是楚将庄蹻进军西南时迁来的。
  南来说认为,彝族是古代越人或古僚人的后裔,是从我国西南边界,甚至西南各邻国发展起来的。
  西来说一种认为彝族来自欧洲,与雅利安人同源,或与高加索人种有关;还有一种认为彝族来自西藏,或者来自西藏与缅甸交界的地区。北来说认为,彝族为古羌人(古羌人也称氐羌或西羌)的后代,是从我国西北甘青高原南迁来的。
  随着彝学研究的不断深人,彝族东来说、南来说、西来说由于缺乏证据已被学术界否定,一些学者认为彝族源于古羌人的北来说成为过去一定时间内探讨彝族族源问题的主导观点。实际上,部分古羌人南迁融人西南彝族等土著人之中是商周时期发生的事。史书明确记载,大约在商周时期,居住在我国北方甘青一带,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强悍古羌人从河湟流域开始向四方发展。向东发展的部分古羌人融入周族之中成为姜姓,向南发展的部分古羌人进入金沙江南北地区后,很快融人西南彝族等各土著部族之中,在西南地区形成武都羌、广汉羌、旄牛羌、越嶲羌、青羌等,古羌人的某些习俗自然为后来有的彝族所承袭和保留。
  通过半世纪以来对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各地,发现和发掘的大量考古实证资料、彝文典籍资料、汉文献资料,以及民族学田野考察资料的积累研究,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充分证明:彝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的主源是西南地区土著人,先秦时期的彝族自称“宜”“尼”,汉文献讹称为“夷”,今天滇、川、黔、桂、渝等地的彝族均发源于中国西南或云南。
  彝族的称谓,在历史上曾有不少的演变,彝族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
  一、秦汉时期的彝族称昆明、嶲、叟、僰曾到过西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的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巨著《史记·西南夷传》中记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部族,统称“西南夷”。
  昆明是西南夷数十个部族中活动范围广泛、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族群,是西南夷的主体族群之一,分布在东起滇池一带,西至澜沧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主要聚居在今滇西的洱海和保山一带,西汉时期曾与其他族群一起建立了古滇王国。大量的历史、考古、民俗资料表明,昆明是形成今天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重要部分,与今天彝语支各民族有直接渊源关系,是形成近代彝族的轴心,近现代彝族主要源于昆明人。东汉时期,活动于今云南保山、大理洱海一带的昆明族群后裔建立了哀牢王国,并发展成为今天滇西地区的彝族。
  嶲是与昆明族群相生相伴的一个族群,两者渊源关系密切,同属一个族群,嶲的活动范围、生活习俗与昆明族群基本一致。
  西汉武帝时设置的越嶲郡以及后来设置的益州郡西部都尉所属的嶲唐郡的命名,都与这些区域嶲人的活动相关。三国以来,史书把“嶲”写为“叟”,“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叟成为西南夷北部、滇池地区的主体族群。“嶲”和“叟”为彝语音译汉写,是同音异写的结果。“叟”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族群之一,在近现代部分彝族和彝语支民族还保留有相似称谓。
  焚同样是西南夷中的一个重要族群。秦汉时期焚人主要分布在今天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四川宜宾等毗邻地区。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设置犍为郡,郡治在今贵州遵义,下设朱提县(今昭阳)、南广县(今镇雄)、堂琅县(今巧家、会泽及东川一带)。公元前130年,犍为郡治由贵州遵义迁到南广(今镇雄)。公元前86年,犍为郡治又从南广迁驻焚道(今四川宜宾)。秦汉时期的焚人农耕稻作文化发达。现今居住在文山丘北一带的彝族仍自称为“焚人”,证明彝族与焚人存在密切关系。
  昆明、嶲、叟、僰是今天彝语支先民在秦汉时期的不同地域、不同部落的自称的注音汉写。
  二、魏晋时期的彝族称爨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称西南夷地区为南中。南中区域与秦汉时期西南夷分布区基本一致,南中地区由移居云南并迅速发展壮大的汉族大姓和土著夷帅、叟帅、渠帅等地方势力控制。经过长期的地方权利争夺,爨氏称雄南中,取得在南中的统治地位。爨氏统治的核心区在今滇东北的曲靖、昭通一带,势力范围遍及云、贵、川三省的腹心地带和广西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是两汉时期彝族先民叟人和昆明人的主要聚居区,移居南中的爨氏为迅速巩固政权,不断与当地土著族群相互通婚,自觉接受土著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完全被当地彝族所同化。史书称这一时期的彝族为爨人,称彝文为爨文、爨字,使用爨文、爨字的地区统称“爨区”。魏晋至唐初的彝族称“爨人”。
  三、唐宋时期的彝族称乌蛮和白蛮隋唐以来,史书通常把魏晋时期的爨区划分为东爨和西爨,也就是爨氏统治区的东部和西部。东爨区域大致包括今昭通、东川、会泽、寻甸以东到黔西北、桂西北盘江流域以北,北到四川凉山东部,南到红河、元江流域的宽广地区。西爨区域大致包括今曲靖、昆明以西,洱海以东,北抵金沙江,南达建水的广大地区。分布在东爨和西爨区域内的主体民族称“乌蛮”和“白蛮”,他们是同一族群在不同分布地域的他称,是彝族两大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四、元代彝族专称罗罗罗罗最早见于元代,由部落名称演变为族称。“罗罗”一词来源于唐代《蛮书》中记载的卢鹿蛮部落。唐宋时期,云、贵、川等地分布着众多彝族部落,其中,分布在今昭通、巧家、东川、昆明等地金沙江南北两岸,自称为卢鹿部的势力较为强大,分布区域较为广泛。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彝族概况
第一节 族源
第二节 自称与支系
第三节 人口分布
第四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资源
第五节 历史沿革
第六节 语言文字
第七节 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章 彝族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生产习俗
第二节 饮食习俗
第三节 服饰习俗
第四节 居住习俗
第五节 交通习俗
第六节 历史遗迹
第七节 彝区魅力风物

第三章 彝族的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教育
第二节 民间游戏
第三节 民间雕塑
第四节 民间建筑装饰
第五节 民间工艺
第六节 民间舞蹈
第七节 民间音乐
第八节 民间戏剧
第九节 民间科技
第十节 民间文学
第十一节 民间医药
第十二节 民间节庆乐舞
第十三节 民间竞技
第十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章 彝族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
第二节 家庭礼仪
第三节 交往礼仪
第四节 亲属称谓
第五节 诞生习俗
第六节 取名习俗
第七节 婚姻习俗
第八节 丧葬习俗
第九节 禁忌习俗

第五章 彝族的毕摩文化
第一节 毕摩及毕摩信仰文化
第二节 毕摩的社会贡献
第三节 毕摩的禁忌
第四节 毕摩的谱系及其流派

第六章 彝族的信仰文化
第一节 传统崇拜
第二节 宗教活动
第三节 哲学思想
第四节 巫术与占卜

第七章 彝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第一节 积极促进民族团结
第二节 坚定维护祖国统一
第三节 英勇参加民族解放
第四节 大力推动祖国建设

第八章 彝族的文教传承
第一节 民族文学创作
第二节 民族教育发展

第九章 彝族有影响的历史文化人物
第一节 古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二节 近现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三节 当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十章 重要彝文文献
第一节 彝文文献载体形制
第二节 彝文文献的类别
第三节 重要彝文文献书目

附录
一 彝族历史大事记
二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