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饮茶是其饮食结构发生变迁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早在唐代,茶已经传人了吐蕃和回鹘境内,‘辽金时代,契丹人和女真人饮茶已成风气,但在漠北东部的蒙古人这种风气还没有传来,仍然是以马奶子、葡萄酒、米酒为主要饮料。随着蒙古人灭金,饮茶习惯也渐已被接受。至元世祖忽必烈在公元1268年开始榷买蜀茶始,饮茶已成为了全国各族各阶层一种共同的嗜好,“夫茶,灵草也。种之则利博,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诚生民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一助也。”
点茶自宋发明以来一直盛行着,元代散曲家李德载在《赠茶肆》小令道:“茶烟一缕轻轻飏,搅动兰膏四座香。”“黄金碾畔香尘细,碧玉瓯中白雪飞。”“龙团香满三江水,石鼎诗成七步才。”可见茶肆中卖茶亦采取“点茶”的形式。
元代的饮茶大约有两种,分“煎茶”和“点茶”形式,前者是以茶芽和水同煎,后者以沸水冲泡茶末。北方多以点茶为主,到了南方则变成了以煎茶为多。元末王祯在《农书》中也描述了“煎茶”的讲究,认为“凡茗煎者,择嫩芽,先以汤泡去熏气,以汤煎饮之,今南方多效此”。
宋代饮茶多用盏,盏是一种小碗,敞口小足。根据传世器物看,有黑釉、酱釉、垂釉、青白釉及自釉五种,而以黑釉为主。由于宋代风行“点茶”、“斗茶”,而黑釉盏这一款茶具就格外盛行。蔡襄在《茶录》中谈到的建安斗茶时,认为斗茶先斗色,茶色是以白色为上,自然黑色就更适宜斗茶,更能衬托出茶色的白,但到了元代则以青白盏代替了黑盏。这种茶具的变化也能反映出饮茶方式的改变。
元代虽然还存在着“点茶”,但“煎茶”日益增多,特别是在南方极为盛行。即使号称为点茶的,但已加入了许多异族元素。如天历三年(1330)《饮膳正要》中,“兰膏”、“酥签”、“建汤”三种点茶法,前两种都是加入香料与酥油甚至面粉调成,只有最后一种还保留了宋代点茶的方式,宋代点茶法已经名存实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