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孙中山与少年中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07697
  • 作      者:
    (美)方李邦琴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孙中山与少年中国》是一本介绍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读物,以孙中山先生1910年8月在美国旧金山创办的《少年中国》晨报的报道为线索,结合当时在美国出版的另外两份中文报纸《世界日报》、《国民日报》以及美国主流的英文报纸,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
展开
内容介绍
    《孙中山与少年中国》是美国西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五项活动之一,本书记录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以及《少年中国》和美国舆论界在辛亥革命前后对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的报道与看法。《少年中国》是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创办的报刊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本书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不仅对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研究,而且对海外的华文报业史,都有很大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革命早期,英文报纸的报道,以英国较为详细;但多偏于支持袁世凯,而对革命仅表现有限的同情。新生的革命党非常需要新兴的大国——美 国更多的支持;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想来缓冲国际上英法德及日本对 中国的虎视眈眈;而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受到美国影响,于是形成美国媒 体发挥影响的基础。受《少年中国》晨报影响的美国主流英文报,逐渐在 正面报道和支持辛亥革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扭转了这种局面。当时,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为了争取世界各国的承认,通过《少年 中国》晨报的努力,孙中山先生与二度担任清政府驻华盛顿公使、民国后 担任外交部长的吴廷芳,在。1912年1月5日,向全球发表著名的“致友邦 书”宣言,说明中国建立共和的必要性及有能力建设新中国,并发表新的 外交政策,呼吁世界各国给予承认和助资。美国很多报纸,像《旧金山观 察家报》、《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都纷纷在第一时间 刊登,使广大美国民众了解中国革命后所成立的是一个怎样的政府,并给 予同情与支持。《少年中国*晨报曾于1912年1月6日的“紧要新闻”中刊出《孙总统致 友邦书》(见本书《少年中国》晨报选刊),宣布:“余等今对友邦宣布,决志推倒专制政体,建立民国。公认满政府于未开战前所立之条约,担任 保护外国人之生命财产。政府成立之后满洲人与汉人一体看待,改良税制,大开通商门户,全国信教自由,求各友邦之赞成。中华民国之人民,甚 望各友邦之早日接纳为完全国之一,与赞助建设世界文明之伟业云。”这 正是美国利益所需要的新闻。同时,通过美国媒体对中国革命的报道,使 美人对中国新建立的民国有了新的看法。此报道可以说是一个的转折点。后来,《旧金山观察家报》在1925年3月12日《孙逸仙逝世》(Death calls SunYat Sen)报道中追忆孙中山时,写道:“1912年1月5日,孙逸仙 与时任外交部长的伍廷芳,联署发表了著名的宣言,阐述了中国共和政府 的革命目标。接着满清皇帝逊位。他期盼在中国实行共和的梦想得以实现。”早期的美国英文报纸对辛亥革命,并不抱有肯定的态度。因为清朝晚 期,有很多次的示威、反抗、起义的运动,到后来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英 文媒体只能用负面的形容词来报道这样的消息。就连辛亥革命,也经过了 包括广州起义等lO余次的失败。所以“武昌起义”刚开始时,外国新闻界 并不重视,以为又是一次失败-仅用小篇来报道,用词的定位是反叛、起Y,(revolt),谋反、反抗(Rebel),暴动(I urgency),骚乱(Riot)等等。可是,在Ⅸ少年中国》晨报新闻的影响下,美国新闻界和美国新闻响 下的西方新闻界,开始发现辛亥革命和以往不同。在辛亥革命的带动下,革命的风潮席卷中国各地,中国各省纷纷起事,清王朝陷入风暴中,随时 有倒台的可能。即使清政府还在执政,美国的报纸纷纷很快转用“革命”(rcvotution)等正面的字句来报道,或多或少是受到《少年中国》晨报鼓 吹的影响。以下摘译一些当时的英文报章,本书专门章节中还有较详细的 译文。以《旧金山观察家报》(San F'rancisco Examiner)为例,在《少年中 国”晨报影响下,其报道率先对辛亥革命志士表示肯定,以“革命者”(revolutionaries)相称。请看以下两条消息:1911年10月10日【汉口讯】在武昌方向听到众多枪声,交通线路已截 断,听到枪声,看到几个炮火的火光。28位中国革命者(revolutionaries) 被捕,其中4人被斩首。——其中把起义者称作“革命者”。第二天,报道 中同样用了“革命军”的称呼。1911年10月11日(星期三)【北京讯】在数日混乱后,革命军已占据湖 北省会武昌,防卫武昌的将领被炸弹炸死。五艘外国军舰在长江巡逻,保 护汉口。1911年10月11日(星期三),旧金山另一家英文报《呼声报》 (The call),一开始就以中性的标题《武昌发生激战》报道:武昌方向今日下午 听到很多枪声……28个被捕的暴徒(i urgents)中,4人被斩首示众。中国 军船在港湾巡逻。重庆来的消息说,这次运动是因为不满清政府的“保路 运动”引起的。——报道中还旧习惯地称革命党人为“暴徒”。至1911年lO月19日(星期二),《呼声报》(The Call)在标题为《战争 蔓延至汉口郊区》报道:多日的战事尚未有决定性的结果……共和军队打 响第一枪。在朝廷援军到达前,为保优势,突然发难攻击……朝廷军队奋 力抵抗……叛军军火用尽……朝廷军队与革命军在汉口形成胶着状态,战 争形势不明朗……,北京满清政府宣告在汉口战斗中取得胜利,援军几个 钟头后才到达,叛军在强力设防几天后自武昌后退……美军舰自南京,南 上天津,驶往北京援助,首都被置于强力保护下。——一会儿是“共和军”、“革命军”,一会儿又是“叛军”。这些称呼还在来回“挣扎”,可 是已经向“革命”靠拢。不论怎样,这种“转型期”很短,美国媒体很快对辛亥革命有了比较 一致的“共识”和肯定。请看以下新闻。辛亥革命发生时,孙中山先生和黄魂苏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为革 命筹款,接受当地的《每天新闻》(Denyer,colorado,The Daily News) 采访。几天后的1911年10月14日(星期六),该报用周末的版面,以《中国 未来的统治者到访丹佛清王朝悬赏十万美元买孙逸仙的项上人头》(Future Ruler 0f China Pays Denver a VisitDynasty Offe $100,000 for Dr,Sen’s Head)为标题作了大幅的报道,内容高度肯定孙中山先生。“担负着中国新共和国责任的中国革命领袖,星期二抵达丹佛,在停 留24/J、时后于星期三离开了丹佛。他有时叫孙文博士,但准确的名字是 孙逸仙。”“来自旧金山的新闻,革命宣告成功,孙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大总统”。“他个子不高,偏瘦,比一般中国人稍黑,脸上有一个显著的高颧骨,穿着黑衣,戴礼帽,没辫子像个日本人,讲一口流利的英文。”——这条 新闻的敏感、大胆的“远见”所展示的孙中山先生的形象,先入为主地令 很多美国人想起美国解放黑奴的平民总统林肯。后来,美国纪念中国抗日 战争5周年的纪念邮票,就把孙中山先生和林肯总统并列。这种看法,多多 少少影响到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统。而美国主流报纸的这种看法,或多或少受到《少年中国》晨报的影响。当时,美国各大报纸在报道中都提起《少年中国》晨报。以下的报道中,可见《少年中国》晨报对美国报道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链”的起始发 动作用。1911年10月14日,《纽约时报》(N,Y Times)作了《孙逸仙在芝加哥 号召各城市举行群众大会》的报道:【芝加哥讯】孙逸仙签名的电报送往 旧金山《少年中国》晨报总部,号召全国各地在1911年lO月15日举行群众 大会和游行。初始,该报是《美洲少年》周报,后来孙才改成日报。由此可见,美国媒体很快改变对革命党的称呼、作出正确定位的原因,从上面《纽约时报》的报道中也可略见一斑:因为受到《少年中国》晨 报的影响。他们对《少年中国》展报的来龙去脉,了解得颇为清楚,对《少年中国》晨报在革命中的位置和作用十分肯定。同样,1911年11月2日,堪萨斯州(Ka as)的《城市时报》(city Timcs)报道:在当地的《少年中国》社发起为革命筹款,募得300美元,送 交旧金山革命总部。——《少年中国》作为在美国。“革命总部”的重要 性,开始被美英文报和民众认同。那时300美元的币值应该抵得上现在的十 万元。侨胞用辛苦钱捐助革命,其热情和贡献令人感动。普遍爱做善事的 美国人也会因此受到感染。这些报道都证实了《少年中国》晨报对英文报的影响,促使美国新闻 媒体对中国产生更大兴趣,对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作出越来越正面和肯 定的访问和报道,发挥了《少年中国》晨报对美国报业的影响链作用,让 美国政府和民众开始认识新中国和孙中山。P8-P10 
展开
目录
序一 周欣平 
序二 冯天瑜 
前言:谈《少年中国》的影响链作用 
一、孙中山先生在美事略 
二、《》少年中国晨报简介 
三、《少年中国》晨报选刊 
四、《世界日报》报道选摘 
五、《国民日报》报道选摘 
六、美国主流英文报纸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报道和漫画 
七、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