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是非宗教的。总的说来,宗教在中国的影响历来不大。可是,在戊戌时期宗教却受到一些维新派思想家的高度关注。这种情形的出现,与西方文化、西方宗教的传入、冲击有直接关系。通过接触西方文化、西方宗教,以及对西方社会的初步了解,他们深深地感到宗教在西方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进而他们认为,有无宗教传统是中西文化的又一差异,甚至是中西强弱的又一原因。于是,他们把提倡宗教看做是当时文化重构的重要内容,甚至指望通过它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致中国于富强。这样,在中国近代又出现了“宗教救国论”。总的说来,他们的宗教热情是由非宗教的动因激发起来的。
至于提倡何种宗教,他们的具体主张并不一致。康有为主张保卫、复兴中国的“孔教”,在全国范围建立孑L教会。谭嗣同既主张对“孔教”进行改革,但更倾心于佛教。梁启超则否认孔子之教是宗教,而主张提倡佛教。自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维新派思想家都产生宗教热情、提倡宗教,比如,提倡科学主义的严复对此就不热心。
在戊戌时期,维新派对宗教所表现出的热情,从又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文化重建的关注,也说明他们对文化重建工作有比较全面的考虑。同时还说明,为了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致中国于富强,他们是试图调动一切手段的。
由于中国社会始终缺乏宗教的根基,维新派提倡宗教的主张就不免带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味道。而且,这一主张同已开始兴起的科学主义是不合拍的。所以,它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影响不算很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一些维新派思想家的呼吁、提倡,宗教的社会功能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所以,稍后又出现了革命派章太炎的《建立宗教论》,以及他对佛教更狂热的赞扬、提倡。章太炎的这些主张与维新派的宗教热情是一脉相承的。从维新派的康、谭、梁直到革命派的章太炎,无不试图在中国建立宗教、发挥宗教的社会功能,这一文化现象值得我们重视。
一、对宗教的关注
在提倡宗教的几位维新派思想家中,只有康有为早年便有宗教思想和宗教热情。据他的自编年谱记载,因出于对旧学和那种“日埋故纸堆中”生活的厌弃,他22岁时(1879年)曾隐居广州西樵山白云洞,“专讲道佛之书,养神明,弃渣滓”,并产生过一些神秘的体验(《康南海自编年谱》光绪五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