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红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9613
  • 作      者:
    师永刚,刘琼雄编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70多年前,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工农红军,战胜了穷山恶水、打败了对手,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他们这个征战的过程,在《红军(1934-1936)》里用另一种方式解读出来,它更生活、更以人为本。这里的红军植根于琐碎的小事和真实的细节,配以详实的图片,比如他们穿什么?吃什么?得病了怎么办?他们的武器装备怎么样?他们沿途经历了哪些磨难和艰辛?他们中的女人和夫妻是怎么生活的?给大家带来一部充满人性思考的红军日常生活史。
展开
作者简介
    师永刚,画传创始者,《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蒋介石画传》《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私家相册》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超过百万套。畅销书《蒋介石:1887-1975》上下卷、《雷锋:1940-1962》作者。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主编。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这本关于《红军(1934-1936)》的新概念书的前言里作者这样写到,“年轻人是用好奇与神秘的思维来想象那段故事的。他们臆想中的长征,显然是用自己喜欢的自我折磨以及正在流行的小资方式——徒步行走来比对、定义。民间自发的对于那支军队的兴趣与爱好,正在成为一个潮流。在许多的网页上,以及更多的幼小的孩子们的留言以及思考中,长征正在被形式化。红军也成为某种先锋名词的代表。 红军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们中间,成为了一个有趣的纪念版式。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从七十岁到十岁的人群,对于它有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这种现象就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杂乱,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这其实是一个神秘的命题。如此不同的人群为什么会如此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或者找到方法?”这就是本书要解读的全部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周年是中国人对于已故往事追根溯源的机会之一,回忆传统几乎同样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这种对于历史的温习正成为一种潮流。西方人常惊讶于中国人集体回忆的姿态。2006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艰苦行程,到达陕北。而这是缔造共和国的重要开始。
    这个奇迹其实早就开始被纪念了,只是时间坐标发生了变化,纪念的队伍里不断出现新的声音。如同仍然活着的、参加过那次长征的长寿的士兵们,喜欢穿着当年的军装;他们的后代,现在的年轻人,被电视与流行风格混搭而成的一代,他们对于那场长征的认识,却有着不一样的方式。
    在领袖发表国家级的演讲来记忆的时候,年轻人是用好奇与神秘的思维来想象那段故事的。一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女孩子,一个徒步爱好者,她在自己的博客上。记录了自己沿着红军路线行走的全过程。她感受到的只是这段路途竟然有一半是人类的秘境,从未被污染,景色美得惊人。她认为,自己的爷爷,他曾是红军,比她要浪漫;她不再认为,那段历史像爷爷所说的艰难困苦——吃青稞算什么,那种味道美极了。新的一代,当然,我们还曾在20世纪80年代,被崔健的小号与红绷带迷惑,他嘶声呐喊着《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以及粗嗓音的《南泥湾》革命被音乐给弄得更加浪漫。但崔健们显然落后了。民间自发的对于那支军队的兴趣与爱好,正在成为一个潮流。在许多的网页上,以及更多的幼小的孩子们的留言与思考中。长征正在被形式化。红军也成为某种先锋名词的代表。一个“80后”试图将自己的乐队命名为红军,因为他认为这个名字太酷了,最终遭到有关方面的反对。有个做服装设计的女孩,则放大了一张当年的红军战士穿着短裤的照片,看上去类似今天的七分裤。这张照片放在她的店里,与奢侈品放在一起,酷得要死。
    更酷的是,有一个人花更多的时间,拍了将近一千名流散在各地的红军战士画像,结集出版,并把这当成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在北京的798工厂,先锋、爱波普的艺术家们,更是长征以及红军的爱好者,他们放一支当年的大刀在自己的画展上。有个艺术家甚至在以贩卖真假古董而闻名的潘家园市场找到了一批描写红军的古老版本,合成了一张《潘家园的长征》
    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
    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纷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为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与2006年的中国,最大的相同点很快出现了。
    许多来自西方的目光,以记者的好奇审视着中国,他们从一开始就对中国的一切产生兴趣。
    早在可以乘波音飞机来到中国的时候,时间与空间一下子缩小了。中国的历史很快被这部分人目击,甚至描述。纽约与北京,华盛顿与南京,纽约与延安,伦敦与上海……打开30年代亨利先生的《时代》杂志以及更多的书刊,我们可以发现,美国人笔下的中国是如此令人眼花缭乱,如此丰富。甚至在今天看来,中国只不过是作为全球化背景记述中的一环,一个部落。而这个部落的历史,因为西方的观点以及立场而变得张力十足。甚至你找不到这个曲线的根本变化。这些提前感受到全球化背景与拥有对世界好奇心智的西方冒险家,找到了对于中国的认识方法,甚至想帮助中国认识世界以及自身的历史。
    历史的写作往往有多个版本,有的由官方审定,有的来自民间,还有的由外国人记录。这些版本适合一起阅读,相互映照。这种阅读反而会使历史更具备完整性。20世纪30年代,那场巨大的青春赤色革命,其中一位真正的记录者就是斯诺。
    美国人埃德加。斯诺辗转来到延安——在当时,去延安比去西藏更艰难,在这里,他似乎发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地方,“没有抽鸦片、卖淫、贪污腐化,溺婴或虐待儿童,也没有失业者和乞丐,这些都是西方人认为在中国比比皆是的罪恶,甚至看不到紧张的战场,到处是自由和谐、平等民主、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生活”。斯诺的“发现”,在西方引起了一次不大不小的震动。西方人像读乌托邦小说一样读他的《红星照耀中国》。感动人的不仅是那个未知地域的“奇迹”,还有创造奇迹的人。斯诺笔下的毛泽东,令人想起白晋笔下的康熙(白晋是法国传教士、康熙的老师,曾著《康熙帝传》,完美无缺,既是一个学者、哲学家,又是一个政治军事领袖。 埃德加?斯诺的旅行,差不多是随后一系列西方人到红色中国“朝圣”的开端。这些“朝圣者”从记者、作家到军人、政客,在1936—1945年问访问中国红色根据地。在他们的笔下,位于陕北的革命根据地几乎具有共同的特征,就像是一个政治乌托邦,犹如霍尔多?汉森(20世纪30年代美联社驻中国记者)所说,“一个柏拉图理想国的复制品”。而描述红军长征史,则成为这个奇迹的某个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西方学者笔下的中国历史引人人胜,是因为他们将中国放在一个变化的全球图景中来看待”。
    那个时代的传说中的让西方恐怖的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
    ……
展开
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重新回忆红军?
红军说明书
一份拼接而成的红军档案:长征之前
谁命名红军
苏联风格的红军造型
那些青春一代
红色国家大搬迁
在路上
红军标语墙
长征地理:从东南到西北
长征10秘境
红军的遵义生活
红军食谱
红军病历
二万五千里烽火
“小米加步枪”时期的红军
张国焘和陈昌浩
刘志丹
敌人
她们
长征器物手册
外国人
长征时期的中华民国
被浪漫化的征程
会师
流散的红星
西方的眼镜
活着的长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