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民族沉沦到民族振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60962
  • 作      者:
    李文海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清代人陈宏谋在《从政遗规》中说过:“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我们的先人,面对着列强的侵凌,拍案而起,以身许国,这实在是性命攸关的严肃选择’,现在以嘲弄的态度讲几句风凉话是很容易的,_在当时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决不是人人都能够轻易做到的。今天我们讲不要忘记被人侵略、被人欺负的历史事实,既不是为了发泄怨气,也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更不是为了鼓吹复仇,算历史的旧账,不过是为了尊重历史,让我们不忘曾经经历的民族苦难,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已。《从民族沉沦到民族振兴》收录了作者李文海古稀之年对中国百年来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和反思文章,其中既有对民族苦难的悲愤痛惜,又有对民族振兴的强烈渴望,《从民族沉沦到民族振兴》是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的佳作。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文海 教授、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师从原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常年从事男性病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现代科技治疗由于男性少精、弱精、男性生殖道感染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男性不育症。出版个人医学专著10余册。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经历了数次蜕变之后持续着自身的发展进程。体育思想的每一次变革都会促使体育教育做相应的改变,而体育教育实践的发展又会催生体育思想新的飞跃。本书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调查法对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所有一切变革与发展的来龙去脉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对中国体育思想百余年来发展脉络的梳理、对各种主流体育思想演变的社会根源及其核心价值观的探究、杰出人物传播、变革体育思想及推动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作用的客观分析和评价、对“社会生态环境”对体育教育发展的实质性意义的全面阐释、百余年来体育思想影响中国体育教育的原因以及到2l世纪中叶中国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展望等。《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论纲(BC)》包括六章及结语,除第一章导言和篇尾结语外,其余五章从逻辑内涵上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的内涵是“理论分析”,为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章主要剖析了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思想形成的因素及其核心价值观;第三章概述了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状况;第四章探讨了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如何对体育教育产生影响。通过分析认为,体育思想核心价值观、杰出人物和社会生态是影响体育教育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体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体育思想影响体育教育的中介,杰出人物是体育思想影响体育教育的直接推动力,社会生态是体育思想影响体育教育的必要条件。第二板块是“实证分析”,主要为第五章。实证研究了体育思想影响体育教育实践的过程,并从普通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院校专业体育教育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据此验证体育思想影响体育教育发展的各方面原因。第三板块的内涵为“思考与展望”,主要为第六章。分析了近代以来体育教育发展给我们的某些启示,指出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北京奥运周期为我国体育教育发展提供的机遇,并对奥运会之后体育教育发展进行展望,诸如树立“自主发展”的体育思想、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及立足本土化、融合国际化等。
展开
精彩书摘
自序<br>收入本书的文章,除一两篇例外,都是在2005年到2011年间,也就是我73岁到79岁的时候写成的。<br>  从内容来说,文章大体分成三类:一类可以算是学术论文性质的,主要是对辛亥革命至今一百年来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和反思;第二类是对几部书的评论,和为几部书写的序言;第三类一部分是对学术前辈的缅怀,另一部分是对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br>  书名采用了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做《从民族沉沦到民族振兴》。<br>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魂牵梦绕的美好理想。几个世纪以来,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呕心沥血,顽强拼搏,甚至无畏、无悔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历史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面貌,是因为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一次从辉煌到沉沦的痛苦转折,曾经从一个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的文明古国,沦落为一个被人鄙视蔑视,任人蹂躏宰割的几乎亡国灭种的民族和国家。对于这一段历史,我们既不应该忘记,也不应该用轻薄的态度加以对待。最近看到有人发表这样的议论,说什么老是不忘记别人“总是欺侮我们”,成天装得“苦大仇深”,“总是在哭,总是在闹”,不过是一种“怨妇心态”;而肯定或者歌颂对强暴的反抗,则是一种“泼妇心态”,“凡事讲打”,打又打不过人家,“充其量就是挠人一把”,这不是泼妇是什么?从这里引出的结论是:不能“把整个近代史写成仅仅是反抗的历史”。看到这些,我突然想起清代人陈宏谋在《从政遗规》中说过:“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我们的先人,面对着列强的侵凌,拍案而起,以身许国,这实在是性命攸关的严肃选择,现在以嘲弄的态度讲几句风凉话是很容易的,在当时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决不是人人都能够轻易做到的。今天我们讲不要忘记被人侵略、被人欺负的历史事实,既不是为了发泄怨气,也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更不是为了鼓吹复仇,算历史的旧账,不过是为了尊重历史,让我们不忘曾经经历的民族苦难,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已。中国近代史确实不仅仅是“反抗的历史”,它还有许多其他十分丰富的内容,但如果列强的侵略和人民的反抗斗争都不应该讲,都无需讲,都不能讲,讲了就是“怨妇心态”和“泼妇心态”,那这样的近代史又将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呢?<br>进入古稀之年后,朋友见面问得较多的一句话是:“你近来忙点啥呢?”我的回答多半是两个字:“打杂。”这个“打杂”的含义,大致同最近流行的一个网络热词“打酱油”差不多,就是说自己没有什么重任在肩,主要是给别人帮帮忙,做点琐事,类似于打打油盐酱醋之类。有些事情让我去凑凑热闹,敲敲边鼓,只要是对社会有益的,我便欣然从命,起一点摇旗呐喊、站脚助威的作用。有的事情让我去出出主意,发发议论,只要邀请者出于诚意,我也奉命唯谨,去讲几句可供参考或者未必很合时宜的话。就这样,倒也忙忙叨叨,居然“不知老之已至”。这样的“杂事”并不少,但大多是上不了账的,过了一段时间,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也说不清究竟干了些什么。勉强能够记上账的,大概就是收在这书里的几篇或长或短的文字了。还有几篇杂文,则另外编了一本小册子。<br>  编完这部书,恰好是农历除夕,这时离我80岁生日刚刚过去八天。用出一本书来作为自己某个寿辰的纪念,这个办法很多人都乐于采用。例如学术大家梁启超先生,就曾告诉他的朋友林志钧说:“吾年得至六十,当删定生平所为文,使稍稍当意,即以自寿。”(《追忆梁启超》增订本,53页,北京,三联书店,2009)不幸梁先生56岁就病逝了,所以这个愿望终于未能实现。不过我在80岁的时候编这本书,却丝毫没有“自寿”的意思,完全是一种巧合。我向来不大关心过生日、过年之类的事情。所谓“天增岁月人增寿”,其实不过是哄人高兴的一句善意的废话。老天爷增不增岁月,对我们普通人实在关系不大;而自己虚度一年光阴,“增寿”一岁,实在说不上有多少值得祝贺的理由。对于上了点年纪的人来说,每增加一岁也就意味着向老年迈进一步。我的不大喜欢过生日,原因就在这里。不过这一回的巧合,我倒是挺高兴的,因为通过编这本文集,乘机对80岁以前这几年的学术生涯作一次盘点,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br>  对于自己的旧作,各人的态度各不相同。鲁迅在《集外集》的序言中说:“听说:中国的好作家是大抵‘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时候,就将少年时代的作品尽力删除,或者简直全部烧掉。”“但我对于自己的‘少作’,愧则有之,悔却从来没有过。”郑板桥在《词钞自序》中则说:“燮年三十至四十,气盛而学勤,阅前作辄欲焚去;至四十五六,便觉得前作好;至五十外,读一过便大得意。可知其心力日浅,学殖日退,忘己丑而信前是,其无成断断矣!”(《千家训》)郑板桥认为能够看出自己“前作”之不足,表明学业有进步,等到只觉得“前作”很好,就说明自己已经“心力日浅,学殖日退”,再不能有新的成就了。在编这本集子的时候,我也想了一想自己对“前作”是个什么态度和心情呢?读一读过去的文章,当然没有“大得意”的感觉,但也确实没有什么后悔之意。过去文章里曾经讲到的一些认识,到现在似乎依然有人在继续思考和争论,比如前面提到的所谓“怨妇心态”、“泼妇心态”的问题,其实在本书的第一篇文章里就所有涉及,当然讲的是另外一番道理。历史是业已逝去的社会生活的记录,是过去了的客观存在,任何人都无法加以改变。但持有不同历史观的人,对历史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描述和解读。对于学术来说,有不同观点是完全正常的。至于哪一种看法更加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更加客观公正,更加合乎情理,读者心里自然有一杆秤,会作出自己的评判。<br>为了保持历史的原貌,文章汇集成册时,除稍有删节外,基本上未作修改。李光伟同志为核对资料,花了不少心血,在这里谨表谢忱。<br>2012年1月24日初稿,3月31日修改。
展开
目录
从民族沉沦到民族振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辛亥百年的学术对话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清王朝覆亡百年祭
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灾害面前挺起民族的脊梁
以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灾荒史的开山之作——邓拓《中国救荒史》评介
观世纪风云话神州沧桑——评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为什么不能把太平天国的上帝教看做“邪教”——夏春涛《天国的陨落》评析
学习前辈学者的优良学风——读《刘大年来往书信选》的一点体会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观察历史——《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简评
清史《研究丛刊》总序
《天有凶年》前言
《灾荒与晚清政治》序言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序言
《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序言
《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序言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序
《近代朝鲜的开港》序言
《中国废约史》序言
《中国军事学术史》序
《近代文化研究的继承与创新》序
《刘大年传》序
周恩来论清代历史及清史研究
学习翦老缅怀翦老
纪念陈锡祺先生
坎坷治学术沥血育英才——纪念尚钺老师诞辰一百周年
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文化发展趋向:一体化还是多样化
对“民族主义”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深化区域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戊戌维新史研究的新突破
推进灾害史研究的紧迫性
拓展与深化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
换个角度思考
学术创新的艰辛
文贵通达
对清史编纂工作的几点建议
传承与超越——祝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建所30周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