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福建文化的孕育土壤
依山傍海的自然环境多源交汇的移民社会多元发展的地域格局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地域环境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而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居民构成及其生产、生活方式,是这个地区特殊文化传统形成的基本原因。
福建地处中国大陆东南,北界浙江,南连广东,西邻江西,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东西宽约54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了福建地形的骨架,山脉多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与海岸线平行。西列大山带位于闽赣边界,由武夷、杉岭诸山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绵延530余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其中武夷山脉主峰黄冈山海拔2158米。这列山带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也是一道巨大的屏障,使福建与中原内陆分隔开来。山带中有不少隘口,如浦城仙霞岭、崇安分水关、光泽杉关等,自古为福建与江西、浙江陆上交通的天然孔道和军事要冲。中列大山带位于福建中部,绵延550余公里,号称“闽中屋脊”。经闽江、九龙江水流切割,自北而南断为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三座山脉。这条山带斜贯南北,将福建分为内陆山区和沿海地区两个地理单元,造成两个地区文化的明显差异。”闽中山带以北,是绵延240公里的山间盆地和河谷,谷底海拔100—300米,地势较平,其间分布着浦城、松溪、南乎、沙县、三明、永安等山区县市。闽中山带以东、以南,地势渐降,至沿海出现断续、狭长的河口平原。
福建河流众多,共有29个水系、600多条河流,较大的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和木兰溪等。其中闽江全长541公里,是福建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约占全省一半。受地势影响,福建的溪河多自成体系,独流人海,具有“短而壮”的特点,除几条较大的河流外,多数不便通航。众所周知,河流与人类文明密不可分。在福建各大河流的下游地带,形成了一些面积相对较大的滨海平原,如福州平原、莆仙平原、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这些地方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是福建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
福建还是一个海洋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达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沿海岛屿超过1500个,较大的有海坛岛、东山岛、金门岛、厦门岛等。岛屿多紧靠大陆,近者相隔不过数百米。有大小港湾125个。有些海湾深入内地达数十公里,两侧有半岛环抱,口外有岛屿屏护,水深港阔,不冻不淤,形成天然的避风良港。其中以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三都澳等港湾条件最为优越。就海上交通而言,福建居于东海、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较近的省份之一,历来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位于福建东侧的台湾海峡,为东海大陆架浅海,全长1200公里,平均宽180公里,最窄处仅130公里;平均水深80米,最浅处仅10米。地缘的相近,为闽、台文化的交融发展奠定了基础。
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福建境内,山溪纵横,地形复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性气候。东南沿海一带,湿热多雨,荔枝、龙眼等热带作物生长茂盛;内陆山区地带,气候的垂直变化较为显著,有些地区冬季偶有降雪。复杂多样的气候,形成不同的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的生息繁衍,为人们发展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福建沿海的环流、季风条件,也是发展远洋贸易的关键因素。但因季风气候的影响,福建雨量分布不均,易发旱涝之灾。夏、秋两季,常有台风登陆,给沿海地区带来一定破坏。所幸由于地形限制,这些灾害多为区域性的,那种大面积蔓延的大灾难并不多见。因而从整体上看,福建的气候条件较为优越,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