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代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067417
  • 作      者:
    蒋廷黻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在这里,读懂近代中国
  与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三足鼎立
  代表百年中国近代史写作的巅峰
  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
  铁嘴李敖骂遍民国政坛权要、名流雅士,唯独不骂蒋廷黻,非但不批,还备极推崇。

展开
作者简介
  蒋廷黻(1895-1965),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费正清的授业恩师。1911年赴美国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先后执教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1935年学而优则仕,先后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国大使等职,1965年病逝于纽约。有《中国近代史》、《蒋廷黻文存》《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传世。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誉为“拓荒者”“开山的人”“近代史尚无第二人”“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代表作,也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史领域的学术地位。从19世纪起,经过现代化洗礼的西方势力逐渐渗入中国。庞大的中华帝国在面对以现代科技和文化装备起来的西方世界,已经明显地落伍了。中国近代百余年的落后挨打的历史,令无数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问题。《中国近代史》以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洋务运动为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的维新运动为第二个近代化方案,以义和团运动为第三个近代化方案,结果这些方案都失败了。于是《中国近代史》提出自己的观点……
展开
精彩书评
  ★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书的分量。
  ——何炳棣

  ★蒋廷黻先生于近代中国史之科学研究,实与罗先生(罗家伦)同开风气。他为中国近代史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为旧中国的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观念,是一个开山的人。
  ——郭廷以

  ★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费正清

  ★他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这个基础不只是建筑在若干原始材料上,更要紧的是他发展的几个基本观念。有了这些观念的运用,他才能把这一大堆原始资料点活了。
  ——李济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遣驻华的使节,我们也没有派大使公使到外国去。此中的缘故是很复杂的。第一,中西相隔很远,交通也不方便。西洋到中国来的船只都是帆船。那时没有苏伊士运河,中西的交通须绕非洲顶南的好望角,从伦敦到广州顶快需三个月。因此商业也不大。西洋人从中国买的货物不外丝茶及别的奢侈品。我们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所以那时我们的国际贸易总有很大的出超。在这种情形之下,邦交原来可以不必有的。
  还有一个缘故,那就是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国来,我们总把他们当做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来,必尊中国为上国并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天朝”是绝不肯通融的。中国那时不感觉有联络外邦的必要,并且外夷岂不是蛮貊之邦,不知礼义廉耻,与他们往来有什么好处呢?他们贪利而来,天朝施恩给他们,许他们做买卖,借以羁縻与抚绥而已。假若他们不安分守已,天朝就要“剿夷”。那时中国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政治家分派别,不过是因为有些主张剿,有些主张抚。
  那时的通商制度也特别,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一口。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西洋人曾到过漳州、泉州、福州、厦门、宁波、定海各处。后来一则因为事实的不方便,二则因为清廷法令的禁止,就成立了所谓一口通商制度。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十三行是中国政府指定的十三家可以与外国人做买卖的。十三行的行总是十三行的领袖,也是政府的交涉员。所有广州官吏的命令都由行总传给外商,外商上给官吏的呈文也由行总转递。外商到广州照法令不能坐轿,事实上官吏很通融。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逢八(也就是初八、十八、二十八)可以由通事领导到河南的“花地”去游一次。他们不能带军器进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顶奇怪的禁令是外人不得买中国书,不得学中文。第一个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而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那时中国的海关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关税则原来很轻,平均不过百分之四,清政府并不看重那笔海关收入,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大概连正税要收货价的百分之二十。中国法令规定税则应该公开,事实上,官吏绝守秘密,以便随意上下其手。外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因此很不耐烦。
  中国那时对于法权并不看重。在中国境内,外国人与外国人的民刑案件,中国官吏不愿过问,那就是说,自动地放弃境内的法权。譬如乾隆十九年(1755),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杀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最初劝他们自己调解,后因英国坚决要求,官厅始理问。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民事案件总是由双方设法和解,因为双方都怕打官司之苦。倘若中国人杀了外国人,官厅绝不偏袒,总是杀人者抵死,所以外国人很满意。只有外国人杀中国人的案子麻烦,中国人要求外人交凶抵死,在十八世纪中叶以前,外人遵命者多,以后则拒绝交凶,拒绝接受中国官厅的审理,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刑罚太重,审判手续太不高明。
  ……
展开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1.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2.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3.东西对打
4.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5.不平等条约开始
6.剿夷派又抬头
7.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旧社会走循环套
2.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3.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4.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1.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2.步步向前进
3.前进遇着阻碍
4.士大夫轻举妄动
5.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李鸿章引狼入室
2.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3.顽固势力总动员
4.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5.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6.军阀割据十五年
7.贯彻总理的遗教

附录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1.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
2.欧洲人的蚕食
3.葡萄牙设法通商
4.国外殖民势力更替
5.康熙帝的外交
6.外交策略不进反退
7.马戛尔尼来华
8.英国输入鸦片
9.鸦片战争前后
10.“抚夷”的难题
11.“剿夷”外交的代价
12.俄罗斯侵吞国土
13.自强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14.尾言
琦善与鸦片战争?
1.引言
2.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3.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外交关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