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中国一切都在进步,前途一片大好。人民生活方面,来华 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样记载中国:“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 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工业生产方面,明朝无论是铁、造 船等重工业,还是丝绸、瓷器等传统手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 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政治思想方面,王夫之提出了虚君立宪思想,“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他主张用法律裁决天下事务,自天 子开始都受法律裁决。宪法高于一切,即使天下再易手,新的“王者”也不 能轻易改变宪法。即使今天,这样的话依然振聋发聩。科学技术方面,16世 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高峰时期,各种 科学成果异彩纷呈,同时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 位科学巨人。明朝灭亡倒数第十年,在徐光启的主持下《崇祯历书》修编完 成。而一年前的1633年,在西方被誉为“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的伽利略被 罗马教廷判处终身监禁。这是西方和中国明朝在天文学上的对比,可以说,中国明朝崇祯皇帝对科学的支持远超过欧洲。假如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就不会有后来落后挨打的百年屈辱历史。然而,明末千年不遇的天灾和其他种种主客观因素使得这一切化为泡影,中 原大地,水灾、旱灾、蝗灾等同时全国性爆发,民变四起,最终李自成、张 献忠掀翻了大明朝。1644年清军趁着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时候乘虚而入,入主中原。一方面,满族统治者惊讶于汉文明的灿烂辉煌,也越来越为自己文化的鄙陋而感到 自卑。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典章制度在他们看来显得尽善尽美,他们看到了 故宫太和殿的巍峨雄壮,看到了汉族人的文质彬彬,看到了天坛祈年殿的恢 弘阔远,回想起自己在大兴安岭逮大马哈鱼、猎杀东北虎的生活,他们感到 一种文化上的差距。于是,清朝统治者汉为满用,照搬了明朝的许多制度,学习了汉族的文化。为了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清朝统治者开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 施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形象上,清政府发布剃发令,强迫汉人把脑袋剃光,只头顶留一小撮 铜钱大的头发结成一条辫子,其形象极为丑恶,欧洲人讥之为猪尾巴,这是 对汉族人格和民族感情的极大亵渎和损害。在文化上,虽然明朝实行八股取 士,但实行学术自由,因此有了明朝中后期学术界的繁荣,而清朝继承了明 朝的八股取士,却取消了学术自由,一个“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都能 导致灭族。不只是残杀知识分子,清朝对中华文化也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据 统计编修《四库全书》共保存3457部书,79070卷,烧毁6766部书,93556卷。从政策上,康熙下令“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导 致人口暴涨,康熙五十年(1711),中国人口2462万,到乾隆四十八年 (1783),激增至两亿八千万人。本来清朝生产力就不如明朝,再加上人多 地少,中国的衰落只是时间问题了。经过150年的残暴统治,到了乾隆末年,清国这辆承重已达极限的大车,已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潜力几乎完全耗竭,国家已经进入大乱的潜伏期。社会动荡不断加剧,行政体制日趋僵化,财 政赤字日益严重,小农经济萎缩破败,手工生产趋于停滞,各级官员腐败至 极,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面对如此困局,统治者一筹莫展,无力应变,只能 坐视大厦将倾。若没有席卷全球的近代化风暴,若没有西方列强强势文化的渗透,若没 有坚船利炮的入侵和恫吓,清朝统治者还能继续自我陶醉,然而时代不允许 这个王朝置身于列强争霸之外。此时的中国,政治的腐败制约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禁锢束缚着观念的更新,科学的落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封建文化 的没落扼杀着民族崛起的希望,于是在寥寥几个清国帝王交替驱使和儒家思 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历史航船终于在浊流激湍的河道中撞上了一块名叫“鸦 片”的礁石,搁浅了,此时以人工摇桨的方式已经不可能使这艘航船摆脱困 境了。这时以英国人特温迪克发明的高压引擎为动力的西方军舰凭借着工业 技术的进步,以坚船为马,以利炮为枪,视浩瀚大洋为坦道通衢,以机器舰 船载殖民野心不远万里滚滚东来,用枪炮轰开了中国尘封已久的大门,这头 沉睡的雄狮终于被历史发展的警钟震醒了!一个古老而封闭的民族在没有任何预兆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迫打开大 门,长达两千年固若金汤的中华文明在西方列强的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开始崩 塌,于是混乱与争斗,痛苦与磨难,迷惘与惶惑,紧紧纠缠着这块土地上的 人们。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颂的田园诗式文明一 去不返。许多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难以承受,干脆就逃避,依旧沉 浸在对旧有文明的陶醉中,拒绝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由是,昔日自豪的文明 成了不堪承受的沉重负担,昔日完备的文化成了阻挠前进的绊脚巨石,那迈 向未来的步履是那样蹒跚而彷徨,踟蹰而颠踬,使后人不忍回首这段岁月。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一切都曾经非常美好。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中国是世界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 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 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人是在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
展开
——历史作家 金满楼
刘澍的《麻辣近代史》有别于近年时兴的宏大叙事式的断代史写作。对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他往往深入挖掘史料,选取一个好玩却颇具代表性的侧面来阐述。鲜活的材料和厚重的语言让阅读充满了快感与思索,可谓惊喜不断,欲罢不能。
——《明朝一哥王阳明》作者吕峥
有才、有序、有理、有趣。
——《唐朝从来不淡定》作者豆子
在我看来,历史需要严肃而不失生动地去解读,因为,历史决不是死的,而是鲜活的人们留下的印迹。那些个彪炳史册的人物,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可以发掘出一些高于我等众生的闪光点来;历史需要用认真细致的笔触,才能寻找出一些看似清晰的事件中的曲折,如此,读史才不至于仅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炫耀学识的噱头,而真正对个人的成长有所裨益。因此,用敬畏的态度孜孜以求于历史的全貌,又不忽略貌似无关的细节,并尽可能用轻松又不失于戏谑的语言诠释你所发现的历史真实,这是未来写史人的责任,这也是我在写作历史时所始终坚守的一点。铁血君的这部大作,将中国近代历史的细节展现给我们,语言隽永,结构严谨,在阅读该书的同时,我也惊诧于作者的年轻、笔法的老道和知识的广博。在我看来,书籍的优劣,唯一的评价标准在于它是否耐读,是否经得起读者的反复咀嚼,而这部书即是那种不可多得的好书。
——《西晋风云》作者孙峰
新鲜角度,撞击厚重历史;以小见大,触摸近代画卷;喜闻乐见,阅读常温常新。
——《最美不过诗经》作者李颜垒
这是一本讲述中国近代史的书,又是一部独立思考、颇具个性观点的读史札记。1840年后的百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剧变。作者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笔法,用客观、真实的事实,细腻地勾勒出了百年中国的立体画卷,向读者展示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
——《凋落的昙花——新莽王朝兴亡往事》、《泣血的帝途——刘秀与东汉帝国》作者雪域桃源
近事兴衰几春秋,官史迷离吾辈愁。拨云见日澄玉宇,涯声一片赞不休!
——秦纵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