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上下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历史研究在全面准确认识中国国情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方面,破除了许多人们已习以为常的错误观念,提供了切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支持与事实根据。历史学家们根据中国两千多年小农经济存在和演变的事实,说明了小生产每日每时自发大量普遍产生资本主义的结论并不符合中国实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比之公社制事实上更加适应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准,同时也说明了农民问题的真正解决,为什么必须有赖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及农业生产力自身的巨大进步。历史学家通过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说明了国家资本、民营资本、私人资本为什么各有其不可互相替代的积极功能。一段时间,“史学危机”声浪甚高,深入考察,所谓危机,其实是因为固守当年的一些所谓“规律”、“法则”,诠释不了中国的历史实际。中国古代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很大程度上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中国领主封建制、地主封建制、小农一地主制争论不休,也是因为要强行将中国历史演进轨迹纳入欧洲历史发展的框架。正如欧洲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特色一样,中国历史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别国成功的或失败的经验,方能找到真正能引导中国健康快速向前发展的正确道路。
在突破单一化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全面推进中国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方面,历史学家通过以往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和世界视野的广泛考察,提供了大量具有很强说服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富有前沿性、开拓性的勇敢探索。在这一方面贡献最多的自然是中国经济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国内市场史、国际市场史、区域市场史、铁路史、公路史、航空史、水运史、邮电史等交通史,货币史、银行史、汇率史、信贷史、证券史、期货史、保险史等金融史,劳动密集型、资源能源消耗型、资本密集型、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等不同产业的发展史,经济结构变迁史、经济制度史、经济运行机制演变史、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史,以及部门经济史、区域经济史、民族经济史、山林草原经济史、海洋经济史等,所有这些领域的研究蓬勃展开。这些成果,对于有纵深感地把握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劳力、智力、技术、信息、资源的高速流动的客观规律,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策略,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路、提供了经验与鉴戒。
这一时期历史研究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史领域。当人们专注于谋求经济高速增长时,历史学根据国内外以往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沉痛教训,早就敏锐地投入很大力量开展中国文化史与世界文化史以及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这不仅仅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离不开人们观念的变革、思想的解放,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人自身现代性的培育,还更因为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一旦缺失,人们极易陷入价值迷失、道德迷失、行为规范迷失,权力走向腐败,利益走向失范、失序、失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纵欲主义会将人们变成权奴、钱奴、物欲之奴。历史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前期,就开始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包括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观念文化、物化了的文化、制度化了的文化的全面研究,推出了众多文化史研究论著,包括各种断代文化史、区域文化史、民族文化史、各专门领域文化史新成果,为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和社会变革、文化发展,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资源、世界文化资源,以及相关的重要理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