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主的追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401171
  • 作      者:
    秦立海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1945年,在延安的窑洞里,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历史周期率”问答。毛泽东坚信共产党通过民主能够跳出王朝兴衰的周期率。1948年,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全国各阶层人民和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民主的旗帜和追求,促成各民主党派汇入民主建国的历史洪流……
展开
作者简介
    秦立海,1972年生,山东蒙阴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党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相继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党史研究与教学》、《历史教学》、《安徽史学》、《百年潮》等期刊发表文章五十多篇。专著《民主联合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1944-1949年的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010年获得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口号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民和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民主的追求(1948-1949):筹建新中国实录》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档案和当事人的日记、回忆录等真实再现了“五一口号”之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排除万难、共赴解放区筹备“民主建国”的惊险历程,《民主的追求(1948-1949):筹建新中国实录》讲述了协商建国过程中的故事,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主人士,如李济深、张澜、宋庆龄、郭沫若、黄炎培、沈钧儒、冯玉祥、杨杰、朱学范等作了专题介绍,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政坛秘闻。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放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
展开
精彩书摘
    杨杰对欧洲各国的军事工业、海陆空军基地、码头、机场、营房、学校等都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写出了长达300多页近10万字的《欧洲各国军事考察报告》。报告提出了振兴中国国防的四条原则:“整个国家之活动,均置于国防所要求之条件之下,拟定一整个的精密计划以作中心;依据此种计划,限期完成国防上最急迫的、最有力而又最经济的工作;励行工业革命,增加机械动力;极力将理论科学及实用科学两极之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杨杰提出了“坚强意志,团结精神,用跑步的方式,用实干、快干、硬干的法则,迎头赶上”的强国主张。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杨杰曾以军事家的眼光分析了中日战争的走向:“日本目前有军阀与财阀之争,陆军与海军之争,陆军中又有少壮派与老年派之争,全国不是一条心;……以小国临大国,又不可能倾全力来犯;外交上既要与苏联为敌,又得罪了英、美,四面树敌,犯了兵家大忌;……因此,我们不难打败日本。”鉴于此,杨杰提出了“利用空间,争取时间,逐步削弱敌人,使我转弱为强,最后战胜敌人”的“持久战”的战略构想。
    1937年8月,为了争取苏联援华抗战,蒋介石任命杨杰为赴苏军事考察团团长,出访苏联。到达莫斯科后,斯大林再次会见了杨杰,并就中国的抗战问题进行了长达五个多小时的畅谈。经过杨杰的不懈努力,中苏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斯大林和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伏罗希洛夫通过杨杰向蒋介石表示:“关于苏联方面援助一节,丝毫不必疑虑。苏联当以其一切可能,援助在反抗侵略者的英勇斗争中的伟大中国人民。”9月下旬,中国即获得了苏联第一批军援物资,此后苏联的援华物资和贷款源源而来,成为抗战初期对华援助最多的国家。
    蒋介石对杨杰的工作十分满意,特于1938年8月任命杨杰为中国驻苏大使。此后,在杨杰的积极奔走下,从1938年至1940年,苏联先后为中国提供了4.5亿美元的贷款,并把中国抗战所急需的飞机、大炮、坦克、燃料及其他军用物资,以低价折为贷款运到中国。此外,苏联还先后向中国派出了2000多人的航空志愿队和军事顾问团,支援中国抗战。所有这些援助的取得,杨杰自然功不可没。①
    在苏联期间,杨杰利用参观访问工厂、集体农庄、军事院校的机会,认真了解和研究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并研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共产国际史略》等著作,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以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杨杰认为:“苏联的社会制度解决了国防建设中‘国防人’的问题,它的经济任务解决了国防建设中‘国防物’的问题,因而苏联的制度是建设理想国防的最好制度。”
    ……
展开
目录
导言路在何方:从“窑洞对”到“光明行”
上篇
一 香港避难:各民主党派的无奈选择
中国革命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点
中间势力成为政治协商会议的最大赢家
中国应该“恢复中间性的政协路线”?
民盟的解散宣告了中间路线的破产
香港成为民主党派的大本营
二 “五一口号”:吹响多党合作的号角
“五一口号”的历史缘起
毛泽东对“五一口号”的修改
“行宪”国大遭遇“对台戏”
毛泽东访苏前夕收到斯大林密电
三 历史之谜:香港与西柏坡的交通阻隔
出人意料的热烈响应
各民主党派与新政协运动
电报延迟事件的“真相”
“交通阻隔”的背后隐情
四 同舟共济:中共护送民主人士北上南下
安全成为护送工作的首要问题
“华润公司”的特殊政治生意
李家庄迎来平津沪的“特客”
各路民主人士殊途同归汇聚北平城
民主人士欢迎中共中央进驻北平
中篇
五 敢为人先:朱学范首先奔赴东北解放区
国统区工人运动的领袖
帮助解放区工会走向世界
与国民党政府的彻底决裂
取道苏联奔赴东北解放区
参与发起召开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
六 谁敢涉险:第一批海上冒险者
沈钧儒:“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
谭平山:国共两党的昔日风云人物
章伯钧:“为党尽力的心愿从未改变”
蔡廷锴:从“分共”投蒋到抗日反蒋
“波尔塔瓦”号台湾海峡遇险
七 一路放歌:郭沫若和马叙伦船上赋诗
郭沫若:“无党无派”的中共秘密党员
马叙伦:“我们只有跟着共产党走”
陈其尤:“只有中共路线才能救国”
“华中”轮被拒绝在大连靠岸
胡绳和沙千里的“怪招”之旅
八 焦点人物:李济深的政治考虑与现实抉择
国民党内的“反对派领袖”
各种政治势力争取的重要对象
李济深的联合政府构想
民革的军事策反活动
李济深应邀秘密北上解放区
李济深躲过毛人凤的暗杀阴谋
九 延安归来:黄炎培辗转香港赴北平
死里逃生的“革命党”
离开官场办教育
为抗日救亡而奔走
轰动一时的延安之行
双清别墅的第一位客人
黄竞武上海遇难
十 书生本色:“知北游”的兴奋与困惑
充满诗情和激情的旅途
会讯国民党俘虏和战犯
中共的盛情款待令人“受之不安”
难以适应的解放区文化教育政策
亲身体验解放区开会之苦
柳亚子的“牢骚”因何而来?
十一 壮志未酬:冯玉祥和杨杰的中途遇难
将军赴美“考察水利”
与蒋介石的彻底决裂
“胜利”号上的离奇火灾
远离战场的天才军事家
积极投身民主进步活动
香港湾仔轩尼诗道号的罪恶枪声
十二 虎口脱险:张澜和罗隆基的成功获救
追求民主的“川北圣人”
从书生论政到庙堂问政
拒绝李宗仁的“调解”要求
阎锦文奉杨虎之命冒险营救
“中央人民政府艰苦朴素第一老”
十三 女中豪杰:宋庆龄乘坐专列离沪赴平
李宗仁力邀宋庆龄“出山”
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发出邀请电
邓颖超专程赴沪迎请宋庆龄
宋庆龄与中共在上海解放之初的误会
宋庆龄北上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毛泽东亲赴火车站迎接宋庆龄
十四 侨领情怀:陈嘉庚和司徒美堂返回祖国
“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民主非流血不易得”
洪门“大佬”的爱国深情
“我是一个道地的中国人”

下篇
十五 保持一致: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新发展
张申府与《呼吁和平》
《将革命进行到底》究竟针对谁?
民主党派公开接受中共的领导
中共明确对待民主党派的政策
十六 海纳百川: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筹备
新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协议的达成
新政协参加单位和代表名额的确定
被新政协拒之门外的党派团体
新政协代表人选的协商和确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名称的确定
十七 除旧布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准备
《共同纲领》的起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由来
国旗、国歌、国徽的拟定
十八 联合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各界民主人士的政治安排
中共与党外人士的真诚合作
结语协商民主: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