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开放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动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961563
  • 作      者:
    林楠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林楠,男,1982年8月生,天津人。2008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任教于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研究领域为: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货币政策调控。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经学学动态》和《财贸经济》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人民币汇率动态问题是开放条件下经济赶超货币崛起进程中有管理浮动的汇率变化作为开放经济货币稳定机制动态调整的体现。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动态问题越发重要。本书采取逐层推进方式扩展汇率动态机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研究如何促进金融开放进程中货币供求均衡与宏观经济总供求相适应形成相合意的名义汇率(基准),在国内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偏差对比下加快汇率失调校准复归,对货币非均衡条件下进行积极的冲击响应,避免在金融开放进程中汇率波动产生重大冲击,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创建一个有利的和可控的汇率动态机制,并为人民币汇率动态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随着中国逐渐开放资本账户,逐步施行浮动汇率制成为宏观经济管理追求的目标。尽管从长期视角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人民币汇率更加富于弹性,中国的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但是,金融系统,尤其是外汇体制的改革必须谨慎、有序地进行。人民币汇率的浮动与否、浮动多少应取决于推动中国GDP增长的各项因素的变化和波动情况。要准确评估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充分考虑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特别是不能忽视从不利于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因素考虑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由于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完全可兑换以及资本金融项目下的部分可兑换的现实情况,当前人民币汇率尚不能反映出人民币的一般均衡汇率,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过快地开放中国的资本金融项目,存在较大的外部风险。
    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努力推动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的致辞,胡锦涛表示,中国将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人,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国家总理温家宝在谈到人民币汇率调整时指出,我们一定要不断地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改革,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单一的参照美元而改变为参照一篮子货币,并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增强人民币浮动的弹性。但我们必须谨慎地、有步骤地、渐进地加以进行,使企业逐步适应,并保持社会整体的稳定。伴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整体国力的不断强大,虽然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整体上来讲会不断地增长,但是这个增长幅度不应过大过快,而应该由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决定。虽然现在外部催促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很大,但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1年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中央银行官员会议中曾表示,中国政府将自行决定人民币的升值步伐,而不会妥协于其他国家的压力。并主要依靠自己的判断,来自主调整人民币估值。为了发展中国的金融市场,需要改革汇率体系并令人民币更富弹性。
    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主动性,就是主要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汇率改革要充分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渐进性,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二)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内容与特点
    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微观机制建立在银行结售汇制度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基础上,结售汇和银行间市场的制度安排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生成的过程和市场化程度。官方确定并调整汇率、银行间市场交易汇率和中央银行拍卖汇率是汇率形成的不同方式。结合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实际,针对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本框架,即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参与银行柜台和银行间两个层次的外汇市场交易,由供求关系在国家规定的中间价波动幅度内决定市场汇率,国家对中间价的形成方式和市场汇率的波动幅度实施管理和调控,可分析做市商制度如何影响人民币汇率水平。在引入做市商后,做市商的供需(能够反映整个市场的供需)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因素,但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见图9.1)。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开放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动态的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内容结构、方法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概览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览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第三章  汇率动态与开放经济货币均衡的分析框架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汇率动态分析
二、金融稳定约束下货币非均衡与人民币汇率动态
三、外汇储备非均衡与人民币汇率动态
四、相关分析工具

第四章  开放经济货币非均衡下人民币汇率动态的经验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动态的经验分析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现状与问题
三、外汇储备非均衡下人民币汇率动态的实证研究

第五章  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体系
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拓展

第六章  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体系
一、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说模型概述
二、弹性价格的货币模型
三、粘性价格的汇率决定货币模型
四、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五、均衡汇率理论与汇率、利率联动分析
六、多恩布什汇率超调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
七、对相关其他汇率理论的概述

第七章  开放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动态与货币调控
一、引言与文献概览
二、理论模型
三、实证研究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八章  纳入虚拟经济人民币汇率动态“两国”模型:理论与实证
一、基于汇率超调模型和虚拟经济视角汇率动态理论模型拓展
二、实证研究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九章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下中国汇率策略选择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究
二、开放条件下汇率动态管理策略框架
三、开放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动态管理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