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遭致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连环重拳打击的欧盟委员会也于2011年11月15日出台了新的条例草案,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进行更严格的限制。新条例草案有四个目标:(1)要确保金融机构不再盲目依赖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2)信用评级机构对主权债务的评级必须更加透明;(3)信用评级必须更多元化,并且要消除利益冲突;(4)评级机构必须提供客观可靠的信用评级。欧盟表示,将不再容忍信用评级造成金融动荡的现象,评级机构必须遵守更严格的规则。
(二)国内市场——“钱荒”成为常态
2011年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也很不平静。这一年来,证券市场沦为全球表现最差市场;中央政府在全力打压CPI走高趋势的同时,经济增速也明显出现放缓迹象;整个经济体系内“钱荒”成为普遍趋势,不管银行还是企业,“找钱”成为最重要的事情;中小企业求贷无门,濒于停产、破产边缘;民间借贷、高利贷崩盘在全国多个地区爆发;各地方政府在前两年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大肆发债融资之后的偿付风险也一度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中国经济的所有这一切,追本溯源,似乎都与2011年宏观调控政策有着最为直接密切的关系。
1.行走于CPI及GDP间的调控政策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这样的基调下实施的宏观调控,就主要是在CPI以及GDP之间做出主次取舍。综观2011年全年,高通胀重回中国,百姓感受最深的是,物价涨幅太高,涉及百姓生活吃穿用价格全面上涨,生活质量明显受到影响。因此,2011年大部分时间内的调控措施就是为了“稳定物价”、“压通胀”这一目标,其中,货币政策的运用最为频繁,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3次上调存贷款利率。
2011年CPI涨幅从1月的4.9%开始,逐月走高,6月突破6%,7月达到年内峰值6.5%,直至10月才开始出现CPI上涨势头被遏制的趋势,至11月4.2%的数据公布后,CPI拐点才基本被确认。由于CPI上涨始终难以被遏制,因此导致紧缩政策迟迟不能退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