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内外情况看,推进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向价格型调控框架转型,不仅是中国央行提高货币调控效力的内在要求,而且受到金融市场发展创新的外在驱动,同时也是顺应全球货币调控框架发展趋势、提高我国央行对外影响力的客观需要。如果将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变为以间接调控为主视为货币政策框架的第一次重大转变,那么推进现行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将成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第二次重要转变。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关键时期。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具备主动推进调控框架转型的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为防止在转型过程中出现各个环节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等情况,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货币调控框架转型进行总体布局和统筹规划尤为重要。本课题在对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货币调控及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变,完善政策工具功能定位,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循序渐进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的总体策略”,并设计了分两个步骤有序实施调控框架转型策略的路径安排。
更为有意义的是,研究人员基于长期从事货币政策分析研究及政策制定的深入思考,立足于多年来在市场一线开展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体会,通过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表明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利率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央行操作利率从货币市场向债券市场的传导机制已非常畅通,今后促进调控框架转型的核心环节在于进一步提高央行操作利率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促进利率形成机制由“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为此研究人员构造了用来衡量市场利率传导效率的指数,表明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创新、适当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鼓励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理顺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路径。在此基础上,还探索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类似泰勒规则,可作为未来价格型调控框架下央行确定政策基准利率的货币规则,对于有序推动调控框架转型具有前瞻性及指导性意义。中国作为处于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大国,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转型策略及时开展深入研究并进行改革路径设计,不仅有利于填补这一领域的理论空白,丰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理论,而且对于指导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转型实践、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水平也具有突出的实践价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