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金融社会主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046466
  • 作      者:
    (日)高田创,(日)柴崎健,(日)石原哲夫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过去三十年,金融过度自由化也许就是“必要恶”。未来三十年,全球将步入“金融社会主义”时代。
展开
作者简介
    高田创,三菱证券首席策略师。1986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于日本兴业银行、兴银证券任职。曾任《证券分析员期刊》编委。柴崎健三菱证券首席金融分析师。2002年毕业于一桥大学。于日本兴业银行、兴银证券任职。石原哲夫三菱证券高级信贷分析师。1991年毕业于国际基督教大学。于日本兴业银行、兴银证券任职。
展开
内容介绍
    美国由“华尔街时代”过渡到了“华盛顿时代”,金融市场从过去三十年的自由化及迅速膨胀阶段开始朝着收拾这一残局、制定新规则的方向转变。全球金融资本市场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以及泡沫形成进而崩溃的21世纪初之后,进入了“金融社会主义”时代。《金融社会主义:“华尔街时代”到“华盛顿时代”》力图将这一历史脉络逐一理清,并探寻未来三十年的金融疆域。
展开
精彩书摘
    1失去秩序的全球金融市场
    触犯神旨的巴别塔
    那时全世界使用同一种语言。为博得赞誉人们用砖瓦代替石头,用沥青代替灰泥,试图建造一座通天的高塔。神目睹着人类的这种行径,认为通用同一语言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便让人类的各个族群使用完全不同的语言,彼此无法沟通。从此以后,人类内部发生动乱,流浪各处。
    (摘自旧约圣经《创世记》第11章)
    在思考与次贷危机类似的事例时,著者不禁想起旧约圣经的开头部分,《创世记》的巴别塔寓言。“砖瓦和沥青”如今听起来泛着些许古旧的气息,但在那个时代它们无疑是“尖端技术”的象征。用“金融技术”来衡量当今的金融无疑是妥帖的。人类建造巴别塔的那种“浮夸”与“操之过急”可以引申为金融领域的“杠杆效应扩大”。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在杠杆效应扩大的背后存在着“同一语言”,即“基本构造等级”之类的结构。触犯神旨后出现的混乱局面也可以等同于金融领域的“时价混乱”。其外,正如巴别塔寓言最后所呈现的那样,人们操着不同语言踏上了流离失所之旅,我们则不得不面对眼下的金融问题,即次贷危机,只有“挪亚方舟”方能解救。
    泡沫经济崩溃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的混乱期,日本经济略微呈现了复苏的迹象,却又不得不面对这一泡沫崩溃后出现的新型经济“海啸”--次贷危机。这是继上次危机后又一次更为严重的危机,根源并不在日本,这是一场缘自欧美的“海外大海啸”。过去十余年问,欧美一直是日本解决本国经济问题时效仿的榜样,如今较日本先迈出一步的欧美模式已经被迫做出修正,日本也就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前进方向了。
    由此产生的结果不是金融进步,而是触犯“神旨”后世界被迫回归到过去的“乏味金融时代”,这是一次阶段性的“金融衰退”。人类历史不断重复着操之过急及因此而产生的反作用的过程,金融的发展历程也未能例外。此次次贷危机也正是人类所采取的杠杆效应扩大和金融泡沫所导致的触犯“神旨”的后果。
    德国新教福音主义教会议长沃尔夫冈·胡佛在2008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祝词中,对德国某大型金融机构首席执行官(cEO)疯狂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本人也因这一非凡的举动而备受关注。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孕育了与巴别塔同样危险的次贷危机的当今金融领域所敲响的警钟。
    泡沫经济后,日本在否定既往金融模式、构建新型金融模式的道路上再次被否定,从而极易产生走投无路的闭塞感与绝望感。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时,日本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面对本国危机具有一种“必须有所行动”的积极意识。但本次危机中,日本国内蔓延着一种相对轻松的情绪,认为“次贷危机缘自国外,和日本没有太大关联,而本国的问题已经是过去时了”,日本便采取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因此,日本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面对眼前的经济困难对全球整体形势把握不足。事实上,当前的政局混乱恐怕也是由于这种精神上的投机取巧。
    人们常用“百年不遇”来形容这次次贷危机,但是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他们多怀有“为什么恶化到这种程度?”“真的有那么糟糕吗?”这样的印象。在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后,人们也曾有过这样的疑虑,但金融领域的问题往往难以见到实体,所以这次危机要比日本的泡沫崩溃更加难于理解。本书的出发点正是力图解开这些疑虑。本书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历史的分量”,即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30多年,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过大萧条的60年进行综合梳理。探讨未来30年的金融发展愿景绝不能忽略这一段历史所具有的分量。
    目前,信贷产品被当作金融商品使用导致了大规模的信用紧缩、信用丧失及恐慌担忧。追根溯源,全球经济活动、金融活动是在高风险的信用市场有意识地设立一个“圣域”才得以顺利进行的,企业与个人间的相对交易本质上都是与风险同在的。因此,金融机构介入其中成为媒介,通过判断个别风险来提供信用,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通过“无风险”使资金运营保持顺畅。但是,前提是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必须是安全运营的金融监督组织。市场性金融和乡村社会一样,是一种建立在井然的秩序之上的优越结构,因此,“村规”,即共同的基础构造、作为共通语言的建制及能够进行评估的统一化商品,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前提。
    最近,有这样一种论调,即“不应依据基本建制进行判断”。人们很容易认为这种“自行作出全部判断”的观点是正确无疑的,但如果将此观点付诸实践,我们将会陷于两种境地,要么回归传统的银行借贷,要么回到个别企业或个人的相对交易。在巴别塔寓言里,人们最后回到语言各持一方的混乱状态;在当今金融领域,那就意味着极端的信用紧缩、信用丧失以及恐慌状态。对基本建制进行批判很容易,但对其否定往往意味着有可能造成信用丧失的严重后果。
    这种过度行为的极致化最终触犯了“神旨”,其结果便是次贷危机。回归“乏味金融”还只是一种“单纯的逃避”,如果任其发展,则有可能面临信用丧失的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同年11月召开的金融峰会正是由于各国政府领导意识到这种可能性而采取的行动。
    ……
展开
目录
第1章 人类的骄奢触犯神旨——金融衰退能否抵御
1失去秩序的全球金融市场
触犯神旨的巴别塔
新型金融监管
对公共部门的嘲讽
日本一直都是SWF
2期待金融发挥“商社型”综合功能
“市场失灵”的对策
日本寻求的“金融商社”
重建官民共同体的基金功能
3从次贷危机看金融模式的挫败
20世纪70年代与21世纪初期的金融转换模式
信贷泡沫加剧
六年前的“日美同时经济萧条”幻象重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60年
检验过去30年的潮流演变

第2章 世界经济危机引发恐慌
1资产负债表不断调整的历史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的调整
“绝无其他可能”的日本经济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五次厄运”及金融危机
住房部门与资产负债表外工具的过度行为
新兴国热潮使问题严重化
公共支持的途径
2日本不良资产处理的历史
日本的阶段性金融体系政策
从资产负债表调整到宏观调整的过程
日本不良资产问题的处理
3去杠杆化与政策应对的课题
美国的去杠杆化程度
不断增加的公共支持
资产负债表调整的路线
为什么日本能够实现阶段性调整

第3章 从资源量看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依存关系的减弱
1重新审视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的新兴国热潮
新兴国热潮的陷阱
奥巴马与卡特的共通点
2实体经济的金融商品化现象
原油泡沫崩溃
金融商品化背景下的商品
现金流涌入实业领域
商业银行业务论与金融的分界线
美元贬值视阁下的货币政策

第4章 身陷危机的美国何去何从
1一系列政策的成效
2007年开始出现“负循环”倾向
贷款人的特征
ARMS问题
美国政府的对策
2不良资产收购计划TARP的变迁
自初稿起不断变更的TARP
资本注入情况
TARP的情况
2009年后的变化
坏账银行计划的发布
坏账银行的三种收容器
3保护主义抬头
《拒绝雷曼重演宣言》及汽车行业三巨头援助法案成为转折点
保护主义的演变及意识形态的变更
寒暖流分界点的变化
4次贷危机将改变未来30年的进程
次贷危机引起的结构变化
加强监管给金融界带来的变化
仅供期待的时价评估缓和政策
不断加剧的社会不安
未来30年的“转折点”

第5章 濒临崩溃边缘的市场型金融模式
1欧美金融机构商业模式的挫败
使大量资金动员成为可能的“虚拟银行系统”
金融商品损失达1000兆日元
欧美损失级别使政策支持不可避免
CSE国营化使“政府默许担保”得以实现
住房类GSE·SIV·保险公司“杠杆效应扩张三兄弟”
如何防止“监管套利”
信贷市场化引起金融中介双轨化
2针对次贷危机的监管措施
重新审视贷款并证券化模式
重新审视交易账户
重新审视证券化商品监管
加强对评级公司的监管
加强自有资本比率监管
美国投资银行的变化
……
第6章 日本市场型间接金融的冲击
第7章 增强公共支持的金融效用模式
第8章 展望金融业的未来30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