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经济中,货币的确是有货币当局,既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笔者论文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货币的本质仍然是具有内生性的网络物品,具有集体意向性(韦森,2004)。根据论文中的模型,货币演化路径存在多种可能性,最终将可能收敛于基础均衡,也可能收敛于投机均衡。基础均衡意味着货币的出现根本不依赖于政府的作用,并且可以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优;投机均衡是一个囚徒困境均衡,社会福利是次优的,如果此时有一个垄断发现货币的机构存在(即中央银行),使得经济转向基础均衡,那么社会福利就会得到改善。因此,货币当局存在的理由之一在于防止演化路径最终走向投机均衡。
目前正在快速发展的试验经济学对此给出了重要支撑,根据张世伟、罗胤(2011)的研究,他们利用分类器系统模拟了个体的交易行为,个体能够在交易实践中学习到如何选择某种商品作为交换媒介以改进其交易效率,法定货币能否成为交换媒介取决于其内在属性和外在信念,是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法定货币储存成本最低,法定货币将成为普遍的交换媒介,社会福利将达到最大化。如果法定货币储存成本不是最低,法定货币只能成为部分的交换媒介,储存成本最低的某种商品将成为普遍的交换媒介,社会福利将受到损失。法定货币的供给量与商品货币的接受频率负相关,如果法定货币供给不足,个体将不得不接受部分商品货币,社会福利将受到损失。如果消费效用和储存成本之间差异足够大,经济中会出现大量的投机行为,个体的不均匀分布也会对投机行为的出现产生深刻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投机均衡并没有在人类主体实验中成为普遍事实,但是基于分类器系统的模拟实验结果却有效地捕捉到人类主体实验的所有特征,该模拟实验结果对于法定货币制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这些讨论,如果我们把货币当局垄断发现货币作为一个既定事实的话,那么其首要职能就应该是稳定币值,基本政策操作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根据经济活动的需求提供货币供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