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思考,放在眼前的条件,还是蛮多的。首先,蜀汉接着大汉的道统,打出这面在手的大旗,能争得正义,争得名分,争得天下人的归心。相较之下,曹魏王朝系篡夺而来,道统上欠亏,名不正则言不顺,未战已先输了一筹。其次,自刘备集团入蜀以来,看似顺利地接管了政权,实则内部矛盾无处不在,外来集团与本土集团、汉人与蛮族、中央与地方,错综复杂得顾此失彼。若只是纠缠于内部,不仅矛盾得不到彻底化解,且随时会滋生出令人棘手的难题。
不如发动对外战争,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内部矛盾不仅自然得到消解,且会生出一致对外的高度团结,一举两得,变动乱为动力。再有,东吴这个盟友,可以大派用场。是的,为了荆州,两家曾经反目为仇,大打出手。
然而,夷陵之战后,蜀汉已经承认了现实,东吴也认识了现实。否则,两家再鹬蚌相争,只能成全了曹魏。彼此明智地重新携手,恢复了昔日的联盟。当蜀汉进攻曹魏之际,联盟使得东吴不会绝对地隔岸观火,最不济也能成为曹魏的后顾之忧。还可以预料,当蜀汉与曹魏陷入胶着状态时,绝对相信利益至上的孙权,肯定会弄得曹叡不得安生。这些都是大条件,还有无数的小条件,在变数中滋长。
建兴五年(227年)三月,成都进入了温润的阳春,繁花似锦,底色是欲滴的青翠,白鹭伫藤,黄莺鸣柳,香气溢满了街巷。
丞相府一片繁忙,楠树荫下的门前,车水马龙,文臣武将进的进,出的出,汇报着各色事务,执行着各项指令。北伐,进入了最后的准备工作,诸葛亮连日来睡得极少,细细看去,两眼隐布着些许血丝,人似乎还精神,脸色却透出难以掩饰的疲劳。
诸葛亮性格本就谨慎,对这场倾动全国之力的战争,更是谨慎万分。他没有直接将部队作北上运动,而是在益州最北端的汉中,也就是境内的最前线,设立大本营,在那里完成先期的军队集结,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兵出益州,拉开战争的序幕。
……
展开
——赵剑敏,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大学教授(《大三国(第9卷):绝世手笔》作者)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
——郭沫若
《三国演义》是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终究是通俗演义,是否有人能够写出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呢?
——顾颉刚(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翦伯赞(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大史诗。
——朱大路(《文汇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