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明帝司马绍(299~325)是东晋时代颇有些作为的皇帝,从小就很聪慧,机敏善辩。他4岁时有一次坐在父亲晋元帝司马睿(276~323)的膝上玩耍,这时有客人从长安回来,元帝就向客人询问西都洛阳的消息,想到物是人非的种种,不知不觉间热泪满眶。司马绍很奇怪,问父亲为什么哭,元帝就将西晋王朝覆灭、国都被占领、王室不得不南迁、自己渡过长江建立东晋的故事详细地告诉了他。然后元帝问他:“你认为长安和太阳哪个远?”司马绍想了想,回答说:“太阳远。这位客人是从长安回来的,可是从来没听说有人能从太阳那边回来。”元帝听了这个回答,为司马绍小小年纪却反应敏捷深感惊异。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宴会,把司马绍昨天的回答讲给大臣们听,并特意当众又把问题问了一遍,谁知司马绍这次竟然改口回答说:“长安远。”元帝大惊失色,说:“你今天跟昨天说的怎么不一样了呢?”司马绍回答说:“我抬头就能看见太阳(指元帝),却没法看见长安,所以长安更远。”(“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在座的人都为他的聪明颖悟而震惊。这个故事反映了晋明帝司马绍幼年时的机智聪慧、语出惊人,同时,“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短短八个字,也深刻地道出了渡江之初东晋人的亡国之痛。谢安(320~385)七八岁的时候,兄长谢奕(?——358)正在做剡县令,当时县里有一位老人犯了法,谢奕便罚他饮烈酒,直到喝醉了还不罢休。当时谢安正在谢奕旁边坐着,不忍心看他这样折磨老人,就劝止说:“哥哥,这个老翁也够可怜的,你怎么能这样捉弄他呢!”听他这么一说,谢奕不禁一惊,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太过分了,马上释放了老者。魏晋人的早慧,是一道奇特的文化景观,更是在死亡与血腥的土壤里顽强绽放出来的理性之花。七、自由个性魏晋人大多个性张扬,崇尚自由,不愿受虚伪礼教的束缚。他们追求生命的自在状态,强调个体尊严与价值,公然与儒家的“名教”、“礼法”观念相对抗,折射着个性主义的光辉。
魏晋名士以近乎偏执与激烈的方式,冲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尖锐对立,最终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探索出一条通往人生自由与和谐的出路。他们是狂士,也是英雄。他们用一个痛苦分裂了的“我”,成就了魏晋时期风流洒脱、自然超迈的“人”。
儒家名教的基础“君臣”、“父子”、“夫妇”三纲,在魏晋时期都受到了个性解放潮流的>中击,遭遇了空前的危机。
……
展开